刘秀:一个征服世界的男人

文化 2024-01-09 11:25:02 知道百科

刘秀,他是一位征服世界的男人。这位汉初创势力的创始人,以其聪明才智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大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征服了外敌,也征服了内心的欲望和挑战。刘秀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勇气和领导力成为无数人学习和追随的榜样。在他的引领下,东汉文化得以繁荣发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刘秀是一个真正的伟大人物,他的传奇事迹将永远铭记于世。

王莽一番复古的理想主义操作,经济很快就垮了。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对经济下行敏感度最高的其实就是底层农民。

任何变法革新都意味着规则的重大调整。比如:原来下棋有别马腿这一说,现在这规则取消了,马的价值陡然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他子(特别是兵卒)的地位下降。但棋子(兵卒)本身是什么也干不了的,他们只知道马儿吃的更多了,而自己正在成为弃子。

农民现在面临的是紧迫的生存问题,但王莽显然是感受不到的。放在他案头的经济指标显然没那么差,该收的钱粮都收上来了,你给我说有人饿死,那是不是他们自己身上的问题啊。

所以王莽和农民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农民说:我们要吃饭!王莽说:你们要努力!

显然说不到一块,农民也不能拿命耗着,于是大家起来造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开始蔓延。

起义比较早的一支是绿林军。天风四年(公元17年),由于荆州地区的一场严重的饥荒,遍地的饥民已经以树皮草根为食。新市(今湖北荆门)人王匡、王凤以绿林山为根据地聚众造反。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既然没饭吃,那就自己抢。为了活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谁也别拦着。他们的抢劫目标当然也只能是豪强地主和地方官吏。这种天然的阶层对立,使底层农民大量加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展到七八千人。

天凤五年(公元18年)。以琅琊人樊崇为首领的一帮农民在莒(今山东莒县)造反,他们以泰山一带为根据地,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抢劫,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为了与官军加以识别,樊崇想了个比较节约的办法,让部下把眉毛涂成红色以相互识别,所以他的人被称为赤眉军。

绿林军和赤眉军是后来脱颖而出的两支,其实在他们前后,还有很多造反的武装,只是在造反的过程中或是被官军剿灭,或是被更大的势力收编,或是由于内讧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新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击败了王莽新军主帅王匡、廉丹率领的约十万人马,基本控制了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等地方。

在新军忙着和赤眉军拉锯的时候,绿林山中的绿林军因为一场大瘟疫在山里待不下去了,分成几路走出大山,王常和成丹向西进入南郡(今荆州、武汉、孝感等地),称为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以及朱鲔等人向北进入南阳,称为新市兵,一路攻城略地,这之后到八月份,平林人陈牧率领一千余人的平林兵加入进来,这里面就有后来被推举为更始帝的刘玄。随后这几股势力又合兵一处,共同对付王莽的新军。

到了十一月,刘秀跟着他哥哥刘縯在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吴店镇)起兵。由于他们是造反比较晚的,所以实力比较弱,开始的时候,各种装备都比较稀缺,马这种高档东西就别想了,刘秀这老实孩子每次打仗抢到马一般也是让给别人,所以他开始的代步工具就是牛,不过还好,总比走路强。直到后来打下新野,刘秀这才有了自己的战马。

刘秀比他哥哥刘縯整整小十岁,他出生于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他的出生地是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九岁那年,他爹就死了,举家迁回祖籍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吴店镇),投靠他的叔父刘良,刘良当过县令,所以家境还是可以的,关键是他对刘秀这哥俩还都是挺不错的。

与自己的哥哥刘縯相比,刘秀看上去要本分的多,每天都帮着家里干农活,但他的志向显然不是一辈子当个农民,所以在干活之于特别爱看书。

那时候王莽大兴太学,于是在叔父的支持下,刘秀得以去长安读书。但在长安的就学之路其实并不是那么顺畅,在这种地方,刘秀这种出身一下就变成了穷鬼,不过刘秀还是在煎熬中读了几年,后来因为天下大乱和自身的经济原因,刘秀回到家乡,这时候,他的哥哥刘縯已经准备起兵了。

本来造反这事吧,就应该打枪的不要,悄悄地干活,但刘秀还是将造反的打算告诉了他的叔叔刘良。当然他不是告密,而是让养育自己的叔叔能有个心理准备,别到时连选择入伙还是赶紧跑路都没时间准备。结果被叔叔一通臭骂,刘良生气的是,刘秀这老实孩子怎么就和他哥哥学坏了。但此时刘秀已经想好了,要和他哥哥干一番大事业。

按族谱算,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看着这身份挺唬人,但随着推恩令等一系列打压刘氏诸王的政策的实施,到他爹刘钦这一辈,已经只能混到县令这一类的小官。

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世宗大族,与绿林、赤眉那些农民所拥有的资源和教育程度是不能相比的。

刘秀的哥哥刘縯这人性格锋芒外露,在某种程度上,他继承了汉高祖刘邦的某些基因,对种地经商搞正当职业这事他不感兴趣。家里好歹积累的那点积蓄,都被他用来结交天下豪杰了。所谓豪杰,其实大多是一些鸡鸣狗盗的家伙,但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反王莽,而且胆大,这就够了,刘縯需要的就是这种人。他是有明确政治口号的,就是要重新制定规则。

此时的天下大势,官僚地主的日子其实非常难过,一方面他们是农民军的猎物,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被王莽推到一线的炮灰。所以像刘縯这种揭竿而起,首先是出于本能的自保,接下来才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要求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新规则的口号。他们也最容易得到官僚地主的支持,因此即使下手比较晚,但却往往能捞到更多利益。

因为是在南阳的舂陵(今湖北枣阳)起兵反莽,刘縯的这一支被称为舂陵军。

对于刘縯的起兵,王莽相当敏感,因为他的皇位是抢刘家的,所以刘氏必然是他天然的最大敌人。另外,与其他造反的家伙相比,刘縯提出了明确的政治口号,就是要推翻他王莽,以刘氏宗族强大的势力和底蕴,刘縯这家伙搞起军队来竟然和他的正规军是一个套路,发展下去必然是心腹大患。

所以王莽的目光很快就集中到了刘縯的身上,现在刘縯就显得比较危险了,当官军把主要力量对准他的时候,个人能力再强,也敌不过对方人多。而且在他周围,还聚集着一群绿林军,虽然大方向上都是打王莽的官军,但地盘之争必然会引起不小的摩擦。

于是刘縯决定与绿林军联合,说是联合,实际上就是投奔抱团。抱团后的造反军队果然实力大增,在连败王莽数路进攻之后,绿林军扩张到十余万人。

但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统一指挥的问题,绿林军这边本来就分成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部队,在加上刘縯的这一支,派系就显得相当复杂,如果不能协调好指挥权的问题,仗还怎么打。于是具有一定发言权的豪强地主利用大家心中尚存的正统观念,共同推举破落贵族刘玄称帝。于公元23年恢复汉朝,把年号定为更始。然后大家都封封官,王匡、王凤被封为上公,刘演做了大司马,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番号也必须统一一下,绿林军便正式改为汉军。

这个汉朝的更始政权算是建立了,这是逼着王莽急眼啊,现在他的目标只能全部针对这个更始汉朝了,赶紧调兵遣将。

王莽这边不停的忙活,更始汉朝也没闲着。王凤、王常、刘秀率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刘演率另一路进攻宛城。中原南部已经火光冲天。

王莽那边在紧急征集了四十二万人马后,命王邑、王寻为大将,甚至还找来个名叫巨毋霸的巨人,任命其为垒尉。这人厉害的地方是有点特异功能,会驯养猛兽,也就是率领的一支兽兵,看上去是相当吓人,出兵直奔驻扎在昆阳的汉军。

汉军这边形势非常严峻,最大的问题是兵力不足,即使是采取守势,但看上去似乎面临的是一场灭顶之灾。

此时新军也面临怎么打的问题,一种方案是去攻打围攻宛城的汉军,另一种方案是夺回丢掉的昆阳等地。结果这事就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应该打宛城的汉军,只要击败了宛城的汉军,昆阳就不攻自破。先打昆阳这种城防坚固的地方,有可能难以短期攻破,这样未免比较伤士气。

但这个提议被新军的主帅王邑给否决了,他认为以新军此时的实力,一个小小的昆阳,汉军凭什么能守得住。另外,他前面一直打的不是很好,屡次被王莽臭骂,夺回昆阳,对他来讲就是正名之战。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十万前锋部队迅速杀向昆阳(今河南叶县)城下。

此时汉军在昆阳的守军只有不到一万人,这么巨大的兵力优势,新军有点自信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汉军这边其实也很纠结,到底守还是跑,面对如此优势的新军,正常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跑,而且农民军这帮人也都习惯了抢一把就跑。王凤就是这个想法,对坚守昆阳实在是没有信心,而且也觉得不值当。一时间昆阳城内一片惊惶失措,大多数人想分散逃走,保存自己的实力。

此时刘秀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此时如果大家都跑路,只会引起恐慌,进而被个个击破。如果不能在这拖住或者击败新军,那么新军就会腾出手来去攻打正在围攻宛城的汉军,那样一来,汉军必然是满盘皆输。

理倒还真的是这个理,但此时的刘秀级别不高,在汉军中没什么威信,所以这话不但没人听,还不断受到汉军老军头的斥责,但刘秀依然坚持己见,一时也是争论不休。

这边在不断的争执,那边新军已经浩浩荡荡的杀到了昆阳城下,这下好,谁也不用争了,想跑也跑不了了。

面对城外一望无际的新军,现在只剩下固守了。于是经过商议,由王凤和王常等人留下坚守昆阳,刘秀带着宗佻、李轶等十三人,骑马趁新军对昆阳的包围还未完成时从南门杀出城外,到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去搬救兵。

刘秀走后,新军的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的杀到了昆阳,四十二万大军将昆阳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从挖地道到爬城墙在加上不停的放箭,对昆阳城展开了一场立体进攻。但这昆阳城虽小,也确实够结实,而且四十二万人也不可能展开。实际上是大部分人看,少部分人干。加上城内的汉军知道一旦城破,他们会死的很难看,所以玩命防守。搞的新军攻了几天,昆阳城愣是巍然不动。

凡是不顺的时候,比较容易出山寨版诸葛亮。这时候有人还是旧事重提,说不行这边就围着,分兵去打宛城,但王邑依然是不同意。作为主帅,他不同意自然有他的难处,大军调整作战计划,怎么也得给王莽汇报汇报,前面已经吹的山响,现在应该怎么说,说昆阳打不下来?

刘秀这边去搬救兵,但是定陵和郾县这边的汉军竟然不同意救援昆阳。在他们看来,这哪是救人,凭他们这点救兵,简直就是去添油。这些人本来就是现实的,保住自己的那点本钱和一亩三分地最为要紧。

要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在这个乱世,没自己的人和地盘,早晚得被搞死。但现在的形势已经由不得在这么下去了,刘秀只能连灌鸡汤带画饼,话是说得慷慨激昂,好歹是说服了一部分人,现在时不我待,已经没时间再墨迹下去了,所以刘秀和李轶只能带几千兵力向昆阳地区开进。

这时候已经到了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底,倒是有一个好消息,宛城在汉军的疯狂围攻、在眼睁睁等不到援军的情况下,宛城守将岑彭无奈向汉军投降 。

刘秀在带着救兵往昆阳赶的路上,已经派人先向昆阳城内的守军通报了汉军已经拿下了宛城的消息。并且告知守军,宛城那边的汉军已经在增援昆阳的路上,这倒不是他有什么特异功能,实际上就是瞎编的,只想达到一个目的,增强昆阳守军的信心,尽量多撑几天。

果然在刘秀的一番忽悠下,已经撑了二十多天,实在是有点撑不下去的守军士气大振,不但打起精神奋力守城,还发扬信息共享的精神,把汉军攻破宛城的消息通报给了攻城的新军,这下搞的新军倒有点动摇了。

话说回来,忽悠这事无非就是给自己打鸡血、给敌人放放气。真要取胜,还得实打实的打才行,靠刘秀的这点援军,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到六月初一,刘秀终于赶到了昆阳城下,他将仅有的几千人分成两拨,自己亲率一千骑兵,剩下的由李轶率领。这会最关键的就是不能犹豫,停下来等新军发现他们的真实兵力那就完蛋了。所以刘秀毫不犹豫地带着那一千骑兵向新军发起进攻,李轶作为后援随后跟进。

刘秀这一冲,打了新军一个措手不及,丢下几十具尸体溃退了回去。

这时候,城内的守军已经得到援军赶到的消息,而且听说援军首战告捷,便奔走相告。反正是话越传越多,一场小胜最终变成了了不起的大胜。但这已经不重要,大家需要的其实是希望,一时间一股积极求战的乐观情绪开始蔓延。

经过这第一战,刘秀已经感到新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于是决定马上发起第二轮进攻。前边刚败回去的新军还没站稳脚跟,刘秀就又杀过来了,这一战又斩杀了新军近千人。虽然这点损失对新军来说不算什么,但一直在爆锤昆阳的新军还没挨过这样的打,加上摸不清汉军的援军有多少人,挨了几闷棍,一时有点懵。

刘秀没给新军发懵的机会,时间现在对他来讲很重要,无论如何,这仗是不能拖下去。在连续暴打了新军几次后,刘秀又开始忽悠,命人往城中通报,说宛城的援军已经到了,新军已经连战连败。当然这消息也得让新军知道。

已经在昆阳打了近一个月的新军此时已经尽显疲态,加上这个消息,越发感觉取胜无望,气势有点消沉。但新军主帅王邑此时也已经搞清楚了刘秀的军队并不是很多,至于宛城方向的援军,似乎还得等几天,所以他这口气竟然松了,毕竟自己的人马占着压倒性优势。

这也是刘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正面和新军死磕是没戏了。要击败新军,只能想别的办法,他将在自己的军队里挑出能玩命的三千人,绕到已经刺探好的昆阳城西南,那里隔河相望便是新军主帅的大本营,端掉新军的大本营,让新军失去指挥,是刘秀取胜的唯一希望。

在隐蔽渡河之后,刘秀率军向王邑的大本营发起突然袭击,新军万万没想到汉军会从这个地方出现,虽然王邑的中军人数依然占优,但是在一阵慌乱中竟不是汉军的对手,陷入一片混乱。

本来,为避免新军各部的擅自行动,王邑给新军各部的命令是没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行动,这倒是解决了统一指挥的问题,但是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指挥系统一旦失灵,其他各部到底该怎么办。

刘秀的三千敢死队对王邑的突然袭击,由于新军其他各部不了解状况,又没有王邑的命令,也不敢轻举妄动,结果王邑所统领的两万多人瞬间就被刘秀的汉军冲垮了。

这样一来,新军算是彻底失去了指挥,加之中军被杀的大败,直接就起了个连锁反应,新军在不了解汉军到底有多少人的情况下,看到主帅兵败,军心很快便动摇了。

不是还有个巨毋霸和他那一群猛兽呢吗,人可以有畏惧感,说散就散了,这野兽可是直的。脑瓜子可没那么灵光,要跟你死磕,还真是不好对付。不过自助者天助,就在焦灼的时候,突然间就电闪雷鸣,野兽可以不怕人,但对老天爷的畏惧那是天生的,面对天崩地裂般的风雨雷电,这帮野兽可就真成了鸟兽散了,这会谁来训练也不行了,不光自己跑,还顺带着冲垮了新军,这样一整,让新军感觉这野兽似乎也成了汉军的人,在不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非得交代到这不可。

但是倾盆大雨引发的洪水使河水瞬间上涨,慌不择路的新军被河水所阻。踩踏、淹死的不计其数。新军的精气神丧失殆尽,溃散已不可避免,在这种败势已定的情况下,昆阳城内的守军也来了精神,打开城门,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将新军杀的大败,昆阳之战算是彻底取得了胜利。

四十二万人,这几乎就是王莽的全部主力,经此一战就全丢了,王莽的新朝政权现在算是岌岌可危了。最后被推倒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刘秀所主导昆阳之战,使本来只是偏将的刘秀名声大噪。同时,刘秀的大哥刘縯在拿下宛城之后,人气也是如日中天,在更始帝刘玄将都城迁往宛城后,刘縯的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作为刘秀的哥哥,刘縯这个人性格豪放、张扬。在造反这件事上,刘縯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时无论是名望、人品、战功,在绿林军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要恢复大汉的时候,在推举谁当皇帝的问题上,刘縯是重要的竞争者之一。但作为汉军骨干的绿林军显然不想让这个后来者坐上老大的位置,所以将比较好控制的刘玄推到皇位上。

但这事其实一直都会是个问题,随着刘縯的不断胜利,在绿林军中的势力不断扩大,很多绿林元老认为刘縯已经对他们的地位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王莽的力量强大的时候,外部矛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矛盾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但当宛城被拿下,昆阳之战又彻底打掉了王莽的主要军事力量,内部的这个矛盾便突出了起来。

因此在更始帝刘玄迁到宛城不久,很多人便建议除掉刘縯。

作为刘玄来讲,他当然也希望刘縯去死,所以在绿林军的一帮元老的忽悠下。刘玄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命在外征战的诸将到宛城开会。这通知下发到刘縯这,刘秀就感觉这事不太对,就劝自己的哥哥最好别去,但刘縯觉得这才到哪啊,王莽还没被搞死呢,这会弄死我,他们拿头去和王莽打啊。

也许这次他是真的证明自己确实是判断对了。本来安排好的这场鸿门宴,更始帝刘玄只要一摔手里的杯子,埋伏好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刘縯这命就算交代了,区别只在于被剁成多少块,可天生懦弱、优柔寡断的刘玄却一直到饭局结束都没将手中的杯子摔下来,活活是放了那群刀斧手的鸽子。

而且这更始帝刘玄演技还不怎么行,想杀刘縯又不敢杀的那种微表情被在座的刘縯的舅父樊宏都看出来了,还好最终这行动被刘玄自己搞砸了,吓的满身是汉的樊宏在饭局结束后就提醒刘縯要小心被暗算,但刘縯显然是觉得他和刘秀有点多虑了,根本没放心上。

这事刘縯没放在心上,但绿林军这边显然不能容忍更始帝刘玄的放虎归山。

很快,他们便打上了刘縯的同宗兄弟、跟着刘縯起兵的刘稷的主意,因为刘稷是刘縯手下的一员悍将,刘縯率军打仗,刘稷向来是充当先锋官,砸硬核桃的主。剪除刘縯的羽翼,再行对刘縯下手,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一定要除掉刘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刘稷以前在得知刘玄被立为皇帝后,曾经公开说刘玄不配当皇帝。所以刘玄对他的愤恨应该是溢于言表的,在绿林军这帮人的建议下,刘玄下了道诏书,任命刘稷为抗威将军。表面上看,这是升官了,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将刘稷从刘縯身边调开。刘稷当然也很清楚这一点,当即就拒绝了这个任命。

本来这事矛头是对着刘稷来的,但因为两个关键的人物的作用,这把火直接就烧到刘縯身上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李轶,另一个叫朱鲔(伟音)。

李轶出身于南阳宛城的豪强大族,当初是跟随着刘縯起兵反莽的,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带的十三骑冲出昆阳去搬救兵的这十三个人里边就有他,按说他是刘氏兄弟的人,但在宛城和昆阳之战后,随着刘縯的壮大,刘縯和那帮绿林军之间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大,李轶在这个时候,却选择了抱绿林军大司马的朱鲔(伟音)的大腿。

朱鲔算是绿林军的元老,属于绿林军中王匡的新市兵这一支,也是拥立刘玄登上皇位的大功臣之一。

李轶倒向绿林军那边之后,非常敏感的刘秀就已经提醒了他的哥哥刘縯,说李轶这个人以后不能再给予重用了,但刘縯把这事并没放在心上。

此时面对刘稷的抗命,刘玄当然是需要趁机立威的。于是率诸将和数千士卒来到刘縯的驻地,将刘稷拿下,抗命这事可不是批评完就完了,那是要杀头的。刘縯当然得为自己的兄弟和下属说话,这事暂时又开始僵持。在刘玄举棋不定的时候,朱鲔和李轶给刘玄打气,要做就把事做绝,把刘縯一块诛杀就完了,免得后患无穷。最终刘玄同意了,于是刘縯和刘稷当天都被诛杀。

作为刘秀的大哥刘縯实在是死的有点憋屈,当初起兵造反,是他拉着自己的弟弟刘秀,而且在对新军的历次战斗中从来都是独当一面。既是一员悍将,又具备了三军主帅的能力,但是与刘秀相比,刘縯确实是太过张扬,而且自信的有点过头了。他的死,使刘氏的势力受到了重大打击。

刘秀现在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他哥这个事上采取什么态度。他哥哥刘縯的死讯传来时,此时的刘秀正在率军南下,现在他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杀回去和绿林军那帮人玩命,另一个就是忍。

刘秀最终选择的是忍,这首先和他现在的实力有关,虽然昆阳之战使他的人气大涨,粉丝增加了不少,但是实力毕竟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这会就和绿林军干,显然是以卵击石。另外就是他的性格,和他哥哥刘縯相比,刘秀要内敛深沉的多,所以在这事发生后,刘秀不但强忍着悲痛,还亲自跑到宛城去给刘玄回话,表示他哥刘縯这人平时是有点狂妄了,屡次犯上真的是罪有应得,而且还开始做自我批评,说自己也没有好好劝说刘縯,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反正刘秀这太学虽然是上了个半拉子,但好歹也是在长安上的,论学问和世面自然不是这帮出自绿林和地方豪强能比的。这一通说,把刘玄都给说内疚了,最终不但没有将刘秀一勺烩了,还加封刘秀为武信侯,当然,这个头衔只是个安慰奖,兵权基本上被没收了。

人都没有前后眼,要知道刘秀最终能猥琐发育起来,刘秀这次就死的渣都不剩了。但以当时的条件,刘秀这态度,刘玄那帮人真的是不好把刘秀怎么样。因为这时候的所谓汉军,只是以绿林军为主体的一个军政联合体。里面的派系过于复杂,再对刘秀下手,只能造成更始朝廷的迅速分裂。王莽虽然只剩下喘气的力气了,但是河北还有一股赤眉军的强大势力。这事刘秀显然也是想过的,所以他敢冒这个险。

在被封武信侯后不久,刘秀在宛城迎娶了他的梦中情人,新野的豪门千金阴丽华。

阴丽华家族的祖上是齐国的名相管仲,到管仲的第七世孙的时候,因被封为阴大夫,所以便以“阴”为家族的姓。秦末汉初的时候,阴家举族南迁到新野。

阴家的这种情况是属于土豪的性质,以他们家族的财力,当时已经和一个诸侯王不相上下,但由于家族中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像样的高官,所以政治势力相对比较弱。

刘秀与阴丽华认识得比较早,刘秀有个姐姐嫁给了南阳新野的邓家,而这个邓家和阴家是世交,因为这层关系,当年还是小孩的刘秀得以和阴丽华相识,当然那时候阴丽华只是个九岁的小美女,但刘秀已经决定以后非娶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女孩不可。

或许在那个时候,两人也已经私定终身。之后刘秀跑去长安上他的太学,回来又跟着哥哥造反,这一折腾就是十年。在他跑到阴家求婚的时候,阴丽华已经十九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大龄剩女。这种富家女能剩下,估计就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是挑花眼了,要么是在等人。

刘氏与阴氏的联姻,客观上达成了一种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联合。从刘秀的角度看,这婚姻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广泛的人脉。

无权无兵的刘秀享受了三个月的婚后蜜月生活。九月,绿林军已经攻克了洛阳,并且从西边的潼关和南边的武关同时向关中地区发起进攻,王莽的新朝政权已经摇摇欲坠。

还没等绿林军打进长安,长安内部就有人起来造了王莽的反,王莽最终被杀,新朝政权灭亡。绿林军进驻长安,更始帝刘玄在宛城得到了长安送来的传国玉玺,然后他决定迁都洛阳。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没忘了带上刘秀,这可能是出自一种既要防范又想利用的复杂心理。

刘秀跟着更始帝刘玄到洛阳后,实际上是一种赋闲的状态。

不过此时的更始帝刘玄觉得有传国玉玺在手,做皇帝的合法性就毋庸置疑,所以在到了大城市洛阳后,刘玄就向赤眉军发出了招降的诏书。

赤眉军这边本来就和绿林军有共同的敌人,现在王莽既然已经被搞死了,自己人就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本来大家只是要个富贵而已,所以赤眉军的老大樊崇就接受了更始帝刘玄的劝降。但是从骨子里,樊崇是抱着一种合作的态度,所以他的所谓归顺更多是形式上的。借机在中原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获取更大收益才是真实目的。

不管怎么说,赤眉军的问题在表面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北方还有铜马、尤来、三王等地方势力处于一种割据状态。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派谁去,一时间成了问题,有人推荐刘秀,认为此时只有刘秀有这个能力解决河北的问题。

但这个提议遭到大司马朱鲔和李轶的强烈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竟然也是刘秀这个人个人能力太强,怕他一旦被放出去做大,朝廷将无法控制。这事因此僵持不下,眼看就要搁置,此时一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叫冯异。他是颍川郡父城县(今河南宝丰李庄乡)人,在前两年四处都在造反的时候,他还在兢兢业业地当着新朝的小官,刘玄的更始汉朝建立的时候,刘秀奉命去攻打颍川郡,在攻到冯异的老家父城的时候,打不动了。因为冯异率军防守得非常稳固。

无奈刘秀只能退走,准备缓口气再打,结果冯异这时候倒冒险跑出来视察他所属各地的防御情况,刚好被刘秀的手下抓了个活的。

不过冯异这人人缘好,在刘秀军中有很多冯异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给冯异求情,那这就肯定不能杀了。刘秀就希望他投降,冯异这时候提出的条件是:你先放我回去,因为家里还有老妈惦记着呢,回去把家里安排好,就把我所把守的五座城全部献给你。

这买卖看着还行,但那个时候社会风气不好,一般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空头支票这玩意就没人认,但刘秀选择了相信冯异。这边刚放走冯异,那边刘秀的哥哥刘縯就被害了,刘秀退兵跑回宛城处理他哥哥的后事,和冯异这买卖算是做不成了。

他走了,绿林军这边换人找冯异兑现承诺,冯异这时候只认刘秀,当然不答应。于是绿林军只有打,冯异这边就死扛,直到后来刘秀再次到父城的时候,冯异才将城献给刘秀。

冯异投奔了刘秀,当然金银细软、该带的装备那就不用说了,但最重要的是带了个脑子。

刘秀这会在洛阳的困境在于,虽然好歹是个侯爵,但任何实权都没有。这样下去刘秀早晚得耗死到这里。冯异很早就发现这是个大问题,于是劝刘秀和刘玄的宠臣左丞相曹竟的儿子曹诩搞好关系,曹诩此时也是个实权人物。这会的刘秀,自昆阳之战以后,名望是肯定够了,与阴丽华结婚后,钱更不是问题,加之刘秀天生的高情商,和曹诩的关系还真处的相当铁。

在刘玄是否派遣刘秀前往河北这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曹诩和他爹为促成刘玄下决心将刘秀放到河北起到了关键作用。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玄终于下定决心派刘秀经略河北,当然他也留了一手,虽然命刘秀在河北代行大司马的职权,但是没兵。在刘玄的心里,刘秀可以去当个搅屎棍的角色,搅乱了河北,自己随后收割,岂不是更好。

带着冯异等一帮铁杆上路不久,刘秀在长安求学时的同学,比刘秀小七岁的新野人邓禹跑来追上刘秀要求加入。

邓禹当然不是单纯为谋个富贵,他是真想干一番事业,前面虽然有很多人拉他入伙,但他都拒绝了,原因是他还没看出来谁是真正能成事的那个人,包括刘秀。

在昆阳之战前,很多人对刘秀都是有误解的,在大家的眼里,刘秀的书生气太重,拿刀砍人、指挥打仗这事他就是个弟弟。当然这也和刘秀的哥哥刘縯太猛不无关系,因为有刘縯的对比,刘秀带兵作战的能力被低估了,直到昆阳之战后,大家才重新开始认识刘秀。

造反这事本来就是拿着头来投资,谨慎是必须的,邓禹这种家境不错的,肯定不会轻易来冒险,昆阳之战,彻底改变了邓禹对他的这个同学的看法。

等一路北上追上刘秀,邓禹便给刘秀分析了下当前的形势,他认为刘玄是必败的,但是光有结论那就是吹牛,关键是现在怎么做。他劝刘秀现阶段要尽量争取获得各地豪强地主的支持,因为战乱已经持续的时间太久了,目前是人心思定,靠武力一个是没有条件,另一个是,在群雄并起的情况下,扑的太猛,无异于捅马蜂窝,这样将很难在河北立足。

邓禹的这番话,将正在陷入迷茫中的刘秀算是点醒了。由此,他将邓禹当成自己得以信任的智囊,在到达河北后,根据他和邓禹等人的计划,四处寻求河北地方豪强的支持,先后将信都(今河北冀县)太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太守, 上谷(今河北怀来)太守这帮人笼络到自己身边。

在这些人中,上谷(今河北怀来)太守耿况是个关键人物,他本来是王莽新朝的上谷太守,后来王莽被绿林军的更始政权打倒后,更始帝刘玄为了稳定河北,所以下令河北这些太守啥的,该当官你继续当,认我当老大就行。耿况觉得买卖可以,于是就接受了更始帝刘玄的收编。但是这事得走个程序,委任状之类的得换成更始汉朝的啊,不过更始皇帝这使者有点不是东西,竟然将耿况的太守印信扣留了,最后还是耿况的手下翻了脸,带兵才从使者手里抢回来。这事搞的更始帝有点信誉扫地。

更始帝这帮人本来就是各方势力抱团的结果,所以皇帝的任命其实就是废纸,谁拳头大就可以随意跑到各郡将太守赶走取而代之,这搞的耿况非常紧张,于是让自己的二十一岁的长子耿弇(演音)到洛阳去贿赂刘玄,希望自己的位子能坐稳。

儿子前脚出发,他这就摊上事了。当然,是事找上他了,汉朝的赵缪王之子刘林和广阳王之子刘接拥立王朗在邯郸称帝。这俩汉朝的王室立一个姓王的做皇帝,这操作看的人头晕。

当然,这皇帝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王朗只是化名,关键是这一点真有人信,可见这人忽悠的本事还是不小的。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王朗在刘林的数百车骑簇拥下进入邯郸城,在邯郸称帝,因为这地方历来属于赵国,所以史称赵汉。这下就出来了两个汉国,当然谁都想做正统,但这靠吹牛显然不行,所以王朗开始向周边发展,这下河北就有点乱套了。

本来受父亲的委托去洛阳贿赂刘玄的耿弇(演音),由于河北的这通乱,南下的路直接就走不通了,而且跟着他一起的那些随从很多都投奔去了王朗的赵汉。这下他也面临选择了,或许是年轻人都崇尚点个人英雄主义,耿弇听说昆阳之战的那个刘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于是跑去见刘秀,被刘秀任命为门下吏。

这个时候,刘秀的日子其实有点不好过,王朗还是颇有点号召力的,再这样下去,河北可能就待不住了。当刘秀北上到蓟县的时候,王朗已经派兵对刘秀形成围剿之势,无奈之下,刘秀只能打发耿弇(演音)回上谷,自己南下先避开赵汉军队的锋芒。

更始二年 (公元24年)一月,当刘秀走到昌城县城(今河北冀州西北)时,早已对刘秀有所仰慕的当地豪强刘植和他的弟弟刘喜、堂兄刘歆就将刘秀迎入了他们趁乱占据的昌城县城。此时刘秀虽然还没有在河北站住脚,但一通跑来跑去的四处游说,使他得到了一大批的支持者,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打一仗立威,这个挨打的人就非那个瞎称帝的王朗莫属。

更始帝刘玄当然也不可能允许王朗这个赵汉的存在,所以派尚书令谢躬和振威将军马武攻打邯郸,但没打下来。此时刘秀已经召集了上谷和渔阳的兵力,准备再次攻打邯郸,为稳妥起见,他派刘植去说服归顺了王朗的汉室宗亲刘杨,由于刘杨在王朗那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所以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刘秀共同攻打王朗的计划。

出于与刘杨关系更加瓷实的需要,刘秀还跑到真定(今河北正定)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有姻亲关系,这事就比较保险了。

经过这一番操作,刘秀的实力急剧上升,开始和王朗作战,被群殴的王朗连战连败。到四月,刘秀和更始帝所派的尚书令谢躬共同围攻邯郸。五月,邯郸被攻破。王朗在逃跑的半路上被杀。存在了仅五个月的赵汉就此被灭。

打死了王朗,占据了邯郸,尚书令谢躬在进入邯郸后倒是没闲着,四处宣传更始帝刘玄的光辉形象。这事就搞的刘秀有点尴尬,因为按理说他也是刘玄的人,对这事没办法公开反对,而且也不可能宣传自己,现在还不到公开决裂的时候。

但尚书令谢躬的属下军纪不是很好,抢劫成风,刘秀与谢躬的矛盾便越来越激化。僵持了一段时间,谢躬领着他的数万军队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独自拥有邯郸的刘秀总算是松了口气,开始着手打击河北这地方的各种割据势力。在顺利消灭了几股割据武装后,刘秀将目标对准了南边的青犊军和尤来军,为了将这两支势力彻底打败,刘秀派人请谢躬合作,包抄这些被打散的敌军。这建议本身当然是个好建议,谢躬很爽快的就同意了。

果然在刘秀击败青犊军之后,尤来军就有北逃的迹象,谢躬按约定留下部将刘庆、陈康守住邺城,亲率大军攻打尤来军。没想到被逼急了的尤来军战斗力异常的强悍,一番不要命地反击下来,谢躬竟被打的大败,手下数千人阵亡。

这形势有点微妙了,刘秀决定就此和谢躬翻脸,趁邺城空虚之际,派吴汉和岑彭对邺城发起攻击。

吴汉和岑彭接到刘秀攻击邺城的命令,并没有马上对邺城发起进攻,而是派人去劝说陈康投降。陈康也没怎么犹豫就选择了投降,并且将谢躬的家小都抓了起来,算是投名状。

反正这会天下大乱,乱世之中活下来才是王道,至于怎么活,那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谁也比谁高尚不到哪去。活着才能塑造自己。

谢躬还不知道陈康投降这事,等他回到邺城,被吴汉抓了个活的,不过谢躬还是和从前一样死硬,就是不投降刘秀,这没办法,用不了就只能毁了。谢躬最终被杀。

刘玄派谢躬到河北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盯着刘秀,这事刘秀也不瞎,当然能看出来,所以杀了谢躬,就意味着他和刘玄算是彻底闹翻了。

收编了谢躬的人和地盘,刘秀在河北的实力已经非常强,不过铜马、尤来算是算是比较猛的两支,刘秀能收编的都收编过了,不能收编的就只能打了。铜马、尤来就属于这种。这里面铜马军的实力是最强的,对待刘秀的招降也最为反感,所以刘秀将最主要的打击目标就是铜马军。

农民军的最大特点是组织松散,刘秀根据这一特点,没有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对铜马军进行长期围困。断绝铜马军的粮草来源,经过数月时间的经济封锁,铜马军的战斗力锐减,刘秀才率军对铜马军发起最后一击,将铜马军击败,收编了铜马军的十万之众,实力进一步加强。

刘秀在河北忙的不亦乐乎,更始帝刘玄已经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将国都从洛阳迁到长安,留下朱鲔和李轶驻守洛阳。另外,河北幽州还有一部分更始帝的势力在驻守,刘秀命吴汉、耿弇(演音)率军平定了幽州地区,然后在安次(今河北廊坊)、潞东(今北京通县)等地扫平数支农民武装后,基本上将整个河北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刘秀非常忌惮的更始帝刘玄在刘秀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派人给刘秀下了道诏书,封刘秀为萧王,并希望他到长安去接受封赏。实力已经足够强大的刘秀这会是不可能再搭理刘玄了。他的目标已经对准了洛阳。

更始帝刘玄在迁往长安后,中原地区实际上就只剩下洛阳这个最大的据点,由河南太守武勃和更始帝刚刚任命的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等人共同把守,号称拥兵三十万。

单纯从人数上来讲,刘秀的兵力处于明显劣势,但洛阳现在的防守问题其实也很大。大军龟缩在洛阳城内肯定不行,北边要守住黄河南岸,防止刘秀南下,南边得防止赤眉军的北上。相比较而言,南边的赤眉军因为实力更强,是洛阳守军要重点防范的。

在更始帝刘玄称帝后归顺的赤眉军其实最开始就是名义上属于更始帝的战斗序列,本质上还是各干各的。在王莽倒台后,更是直接就撕破脸了,等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赤眉军也开始打起坐天下的主意。这样一来,他的最大对手就是曾经当过几天名义上的老大的更始帝刘玄,这会北上打洛阳,赤眉军感觉没什么意义,所以便从陆浑关(今河南嵩县东北)绕过洛阳,直接杀向长安。

赤眉军这一路倒也顺风顺水,一直打到阴晋城(今陕西华阴)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什么名义去打刘玄的问题。名不正言不顺这怎么能获得关中人的支持,反正这会百姓都被王莽折腾的还是觉得老刘家的汉朝好,那就索性以恢复汉室的名义去打那个假冒的皇帝刘玄,但自己得先找个刘氏的皇家宗亲才行,最后在军中还真找到个合适的,这个人叫刘盆子,这会十五岁,在赤眉军中只是个放牛娃。

这孩子被樊崇选中的时候,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见平日里杀神般的老大给他叩头,吓得都快哭了。樊崇当然不管这些,他要的就是个吉祥物,当即就命这刘盆子来做上将军,不是应该称帝的么,这就是樊崇吃了没文化的亏了,在他的心里,上将军就是皇帝,皇帝就是上将军。这时候是更始三年(公元25年)的六月。

几乎是与此同时,刘秀也在鄗城(今河北邢台柏乡县)称帝,国号为汉,年号建武。看看刘秀这套搞的,毕竟是在长安受过高等教育的,比赤眉军的樊崇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名分固然是重要,但江山毕竟还得靠硬实力来打才行,此时刘秀的汉军已经扫清了洛阳外围,洛阳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在两个月前,刘秀派冯异率军进攻黄河南岸,试图突破洛阳的北部天险的时候,冯异面对的对手是李轶,冯异就想尽力先争取下李轶,就给李轶写了封劝降信,讲明了各种利害关系,拉拢腐蚀加威逼利诱。

李轶这会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看看四周的环境,内心是有所动摇的,他倒是想再回到刘秀这边,但手上有刘秀哥哥的人命债。不过他觉得自己也不是没机会,因为他手里有兵,并且有把守黄河南岸战略要地的筹码,所以他给冯异回了封书信,表达了愿意与冯异和刘秀合作的意思。

他的这个态度,使冯异可以放心去攻打其他方向上的更始军,结果,天井关(今山西晋城)、上党、成皋(今郑州上街区)的很多地区都落入了冯异的手里。

冯异这是把洛阳周边从西向东打了一圈,李轶都一直按兵不动,甚至在冯异进一步渡过黄河击败河南太守武勃的时候,李轶依然和没看见一样。这态度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于是冯异将李轶想归降的消息连同李轶的书信一同报告给了刘秀。只要刘秀这边点头,李轶那边就可以公开易帜了。

但接到冯异报告的刘秀很干脆的就拒绝了李轶的投降要求,他告诉冯异,李轶这人一向首鼠两端,千万不能轻易相信。刘秀觉得这样还不够,还通过秘密渠道,故意将李轶那封投降信的内容透露给了朱鲔。

朱鲔已经发现李轶的表现不对劲了,冯异在外边把天都快搅和塌了,就是栓条狗也得叫唤两声,但李轶却像睡死过去了一样,说你没问题,不是侮辱人智商么。

于是朱鲔派人将李轶杀了,重新调整部署,命苏茂北进攻打温地(今河南温县),自己率数万大军进攻平阴(今河南焦作孟州),主动出击的目的是牵制冯异的大军北上,以减轻洛阳的压力。战术安排其实挺好,不过在杀了李轶之后,这边已经人人自危,斗志受到很大打击,苏茂很快就被冯异击败,接着冯异就准备抄朱鲔的后路,没办法,朱鲔只得退到洛阳固守。至于能守多久,估计得看天。

还是的小小的佩服下朱鲔,在刘秀的汉军不停的围攻下,洛阳竟巍然不动,刘秀是每天只见死人不见城破,这样折腾到九月,赤眉军都已经攻进长安了,更始政权已经土崩瓦解,朱鲔还在洛阳死撑,刘秀觉得这样下去真不是事,于是派曾经在朱鲔手下做过校尉的岑彭去做朱鲔的工作,希望他献城投降。

更始帝都完蛋了,朱鲔当然已经不是为刘玄在卖命,而是为自己。作为杀了刘秀哥哥刘縯的主谋,当初也是他极力阻止刘玄放刘秀到河北发展,所以他不认为投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秀当然也知道对症下药,便让岑彭带话给朱鲔,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朱鲔和李轶也有根本的不同,李轶是吃里扒外,朱鲔是各为其主,他保证不会伤害朱鲔,只要愿意投降,会保留朱鲔现有的官职和爵位。这一点上刘秀确实是真诚的,最终,朱鲔选择投降。十月,刘秀迁都洛阳,下一步是如何统一天下的问题。

以上就是刘秀:一个征服世界的男人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刘秀:一个征服世界的男人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