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号国宝的神奇底座一直是一个谜团,其来源和制作工艺至今仍然让人猜测不已。据说这个底座可以让任何物品都获得超凡的力量,包括石器时代的石斧和现代的手机等。有人称之为神秘的古代黑科技,而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类科技的挑战。无论真伪与否,这个底座确实让人着迷。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至今无法复原的黑科技工艺
曾侯乙建鼓底座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
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底座,高50厘米,底部直径80厘米,重192.1千克。整体呈圆堆状。
造型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尊建鼓底座和中原、陕西、湖南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相比,那种繁琐别具一格,甚至有一种诡异在其中——这和其他地方的商周文物完全不一样。
曾侯乙建鼓底座的造型,想象力丰富到近乎奇特。底座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无数条首尾纠缠的小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底座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
还没有一个人能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条小龙。湖北省博物馆一位负责人说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个外国朋友参观时在建鼓底座独立柜那儿整整数了一天,到下午下班的时候才走,他说他数的结果是108条!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功能
它原本非常简单,就是在基座之上,插入一根木柱,木柱的顶端则是一面鼓。人们敲打着鼓,可以奏乐,因为雄浑嘹亮,往往在军队中最为战鼓使用。热爱建鼓的贵族们,则将它移植进入宫廷,成为了礼乐之一。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木柱和顶端的鼓一般都不复存在了,但青铜基座保留下来的很多。这些基座造型并不复杂,但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却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识。
初看这件文物,您怎么也不可能将它与底座联系起来。它的上面是八对十六条大龙伸展开了,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在大龙之上,又有密密麻麻的小龙盘根错节,互相蜿蜒扭曲。其实,如果仔细清点,它们的数量可能并不多,但正如同卢沟桥的石狮子,造型独具一格,排列并不规则,就让人数不胜数了。
这件文物刚刚出土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惊讶并不亚于发现了曾侯乙编钟。如此复杂的造型,立即惊艳世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们很难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是如何做成这样精美绝伦艺术品的。
制作工艺
专家们普遍认为此件青铜器是采用了传统的是湿蜡浇筑法。
失蜡法 (lost wax method) 或称失蜡浇铸法,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生产工艺。现代它仍然是用来呈现金属制品最精美细节的方法。这类制品往往由于设计十分繁琐 ,难以制造。失蜡法可以使任何金属能够完整而忠实地重现其蜡模的样貌。因此,这种方法仍然被广泛采用于雕塑、珠宝加工、牙科及工业复原等领域。失蜡法要求十分苛刻而且成本高,但它却把成品的精美与独创性作为给予工匠的回报 。
将蜡制成所要制作的型器 样式,后将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撒细沙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液(即:紫铜加铅、锌、锡等金属元素的溶液)。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做旧,一件精美绝伦的仿古青铜器就展现于您的面前。
可是,专家们使用这种方法,却始终无法复制曾侯乙建鼓底座。那些蜿蜒曲折的小龙,仿佛就像灵物一般,可以触摸却不可捕捉。
因此,这件文物也成为了不可复制之物。它虽然只是乐器的残件,却给人以太多震撼,我们看到它,就能无法不赞美先人的智慧和技艺。
以上就是神秘的古代黑科技:019号国宝的神奇底座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神秘的古代黑科技:019号国宝的神奇底座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