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6世纪。商朝的主要特征包括:祭祀文化的发展、农业社会的兴盛、贵族阶层的形成以及青铜文明的繁荣。商朝统治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地域,其都城多次迁移,最终定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在商朝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多次面临内外的冲击和动荡,商朝仍然保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商朝的兴衰不仅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演变,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商部落起源何处?伊尹放逐太甲, 是政变还是促其改正错误?商王疆域有多大?为何屡次迁都?是游牧部落还是农耕部落?为何多次出现兄终弟及继位制?如何维持对外征伐和控制?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如何?今天就用这篇文章系统性的回答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传说商朝始祖契是因其母亲吞鸟蛋而生,于是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甲骨文中的“天降玄鸟, 降而生商”
这句话看不出契的老爹是谁,本质上反应了早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始祖观念。
契和大禹一起治水,有功, 于是被舜封在某个地方,取名叫商,契和他的部落就以商为部落名, 于是有了商部落。
商部落不是契一家伙生出来的,而是原本就有, 但是得名于契。
商部落经过十四代先王统治,到商汤时期实力足够强大, 于是趁着夏朝末代国君夏桀作死,跑过去灭掉了夏, 建立一个以商部落为核心的新朝贡体系, 谓之商朝。
灭夏以后,为了加强对夏地的控制, 商朝把国都也迁到夏朝古都,还用之前的名字,这就是西亳, 今天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带。
所以现在的二里头文化, 其实不完全是夏朝遗址。它分一二三四期,按照碳14检测,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1750年到约公元前1520年都有。
这四期遗址是分层叠加的, 而不是后者摧毁前者,所以很可能是在第四期遗址期间, 作为夏都的二里头变成了商都二里头, 于是产生了夏商两代文化的重叠。
商汤能够灭夏, 离不开大臣伊尹的帮助,而《史记》和《竹书纪年》对伊尹有争议。
史记说伊尹放逐太甲是因为太甲“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把他放逐,过几年等他悔过自新, 又把他接回来。
而竹书纪年则说是伊尹夺权, 几年以后太甲从放逐地跑回来杀掉了伊尹, 恢复王位。
不过出土的甲骨文发现, 在太甲之后的整个商朝, 对伊尹的祭祀都是很多的,而且规格堪比商王,都是用牛来祭祀。 如果伊尹是乱臣, 后代商王肯定不会去用如此高规格祭祀一个不是自己祖先的人。
甲骨文卜辞:“亥卜,至伊尹用一牛”,“乙亥贞,其侑伊尹二牛。”
所以这一波争议, 史记获胜。
接下来就是商朝频繁的兄终弟及问题,整个商朝30代王,其中兄终弟及有9世14王,另外父子相传是12王,叔侄相传4王。
甲骨文周祭中的商王顺序(从第一位被称为王的上甲开始)
司马迁觉得这样很不好, 理由是不利于稳固,甚至据此给了一个九世之乱的定论。
这是因为,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以及往前推八百年, 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太史公想当然的认为商朝兄终弟及是个大问题。
实际上我们客观来看, 30代商王,近半数商王都是兄终弟及, 但商王朝并没有因此倒闭啊,而且还先后克服了诸侯反叛, 将版图越做越大。
实际上在那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代, 朝贡秩序原本就不稳定,人们寿命也未必很长, 特别是当一带商王谢幕的时候, 其儿子很可能比较小, 所以交给已经成年的弟弟来继承,是保持政权最稳固的方式。
等到弟弟们轮一圈以后, 长兄的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 于是在交给侄子去继承。
周围部落才不会管你们家谁来继承王位,他们只在乎你们抗不抗揍?值不值得他们反叛。
得位不正所以得不到支持, 那是西周宗法制以后才有的事。比如在周天子就经常因为内部政治斗争, 导致诸侯介入拥立他们认为合法的天子人选(子带之乱)。
关于商朝屡次迁都,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商朝是个游牧国家。
二,水患。
先不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盘庚迁都中发现, 盘根对不愿意迁移的贵族花了相当的精力进行劝说, 劝完了贵族又去苦口婆心劝平民,甚至作《盘庚》三篇,劝说大众,呼吁民众到新都去生活。
总之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愿意迁都。
所以,水患之说,就基本排除了。
原因也很简单, 如果是因为水患, 贵族肯定是跑的最快的 ,平民也绝不会跟国王对着干。
而且我们仔细看商朝迁都的地方, 基本是画了一个圈圈, 来回迁都,但商人的记忆肯定不是只有七秒,人都跑出来了, 怎么还会往回迁?
关于游牧国家之说, 目前也完全可以推翻。
游牧民族之所以经常迁移, 主要原因就是降水不足,导致土地干旱, 一个地方的牧草吃完了需要时间生长, 就得迁到另一个地方。
这种迁移频率是非常搞的,一年可能就有迁移几次。
但是商朝的迁都, 那可是几十年一次。
气候决定了草原民族不得不去游牧, 但是商王朝在哪?黄河在中下游,这个地方, 就算是游牧民族来了,他也得改游牧为农耕。
而且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的问话,意思就是能不能丰收啊?以及当年商汤派人去帮葛国种地的说法,说明商其实就是个农耕部落和王朝。
最大的可能是,先商和早商时期,生产力比较落后,土地开垦以后,经过几年开垦,肥力下降,产出逐渐下降,整个王都周围的粮食生产出现困难。
所以就需要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开荒。
所以先商和早商阶段有“前八后五”之多的迁都次数。
到盘庚迁都那个阶段, 生产工具改进,部分青铜器农具的推广,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休耕制度出现, 让土地肥力的以恢复,所以也就不再需要频繁迁都。
当然有一说一, 青铜器是比较稀缺的一种资源, 所以普通平民肯定用不太多,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出土的这些青铜农具, 其实大部分是商王朝官方经营的土地使用。
说道青铜器, 就不得不说“司母戊鼎”,实际上这个叫“后母戊鼎”,后母戊丁是祖甲或者祖庚用来祭祀其母后说打造, 也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重达1665斤,是目前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这样的庞然大物对三千年以前的商朝来说是一大奇迹, 因为青铜归根到底 是一种融化的金属,其冷却速度也非常快,想要在短时间内, 将如此多的青铜融化并同时浇入模具, 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工作才能实现。
在加上其他辅助工种,整个铸造下来起码需要三四百人才可以完成。
“后母戊鼎”的发现,让我们后人得以窥视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手工业水平和规模。
所以不要再说商王朝只是几个小村落了, 你就是放到今天, 依靠纯手工其提炼如此都的青铜,还要腾出人手去进行冶炼, 还要兼顾农事等其他事项,也不是几个村子就可以轻易搞定的。
那么商朝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因为商王朝的疆土,是跟他的统治方式挂钩的。
条件落后, 商朝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直接去控制距离国都千里之外的某个地方, 所以从国土概念上讲,商朝的疆域可以由王畿+四土+四至三个层次构成。
国都周边的地区, 因为靠近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能够被中央军直接威慑,朝发夕至,不受外部势力威胁,是正儿八经的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 这就是后来文言文中经常提到的——王畿之地。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汉书·贾捐之传》云:“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
两本书记载略有差别,但大体相似。就这个范围其实就已经很大了。
商代晚期已经在王畿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由驿站、和防卫据点组成的补给系统,这种系统可由王都到达250里外的地区。军队的有效威慑可以在这个边界上再向外延伸300里,再往外走补给就很困难了, 需要临时征调物资进行短期出征,而不是常态化控制。
所以商朝的王畿之地,基本上是以国都为中心,方圆千里之内。这就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意思。
同样的,后来的周王朝其实也是这样子, 周天子没法控制太过遥远的地方,所以武王灭商以后, 马上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到商朝故地周围, 周公东征扫除商朝残余势力以后, 又二次分封了一批, 最北边的燕国和太行山东侧的刑国,以及西侧的晋国,都是这个目的。
于是第二个概念——四土也就出来了。
四土就相当于王畿之地外围,由商王朝的属国诸侯,以及商王朝从诸侯手里索取的一些垦田区,通俗的讲, 就是朝贡体系下的拥商诸侯。
这个不能用后来的概念去理解, 明清时期,越南和朝鲜是大清的属国, 但是这种关系太过遥远, 除了人家国王即位的时候去册封一下,偶尔送点贡品, 但大多数时候用不到, 也不会去调兵。
但是商朝对属国,是由征伐大权的。征是征兵,我们今天去打东夷, 你们要带兵跟随,改天你不服从我的要求,那我也可以去讨伐你。
而且商王朝同时可以在属国境内设置“奠”作为行政区, 设置官员进行直接行政和军事官吏, 这个官员就叫“牧”,后来引申为治理。
征伐大权和朝贡体系是商朝对诸侯进行间接统治的象征。
后来的周文王就是被商王授予征伐大权,才可以到处去胖揍周边的国家,西周时期的晋国和齐国也是具有征伐大权的诸侯国, 他们如果用天子的名义去打谁, 别的国家是不敢说话的。
所以西周的分封制,其实是在商朝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王畿和四土之外,就是四至了。
四至其实更像是商朝的经济和文化辐射范围,这个范围就比较广泛了, 也应该能理解。
比如南方的地区, 你可能不需要过来朝贡,我也够不着打你, 但是咱经济和文化上对你处于俯视态势,从造马车到造青铜器, 咱家的工艺都是最成熟的, 所以你得跟我学。
所以目前从辽宁喀左、湖南宁乡、四川彭县、山东寿光,这些相距数千公里,发现的青铜器却有惊人相似的风格。甚至远至岭南直至越南出土的一些商时代的器物,也带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
这里就不能再按照疆域范围去讲了,这叫影响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的日常生活,除了种地,就两件大事, 祭祀和打仗。
要不是频繁的祭祀,咱今天也没法看到这么多的甲骨文, 更没法通过甲骨文去了解商朝的祭祀制度。
商朝日常种地、出征、祈雨都需要向祖先祭祀,每年还要再固定的天干日祭祀对应名号的商王,谓之周祭。
妇好墓中的人殉
在商人眼里,商王前世是上帝的左右, 下凡做人王,死后还是要回到天上去侍奉上帝,所以商王祭祀祖先,在卜辞中向祖先各种提问, 就是希望通过祖先去上帝那里寻求答案。
这种几乎影响整个领域的祭祀,反过来也告诉商朝的所有人, 只有商王才是上帝的代表, 你们谁都不要怀有二心。
通过循环往复的祭祀制度, 我们发现了商王朝的即位顺序,验证后世历史文献的内容, 反过来又提高了这些历史文献的价值。
毕竟不是胡说对吧。
商王朝的战争是相当频繁的。
商汤起兵之时,部落实际控制范围无非就是以商丘为中心, 可能会有一些盟友,但人家也不会绝对服从。
孟子说“汤以七十里”,其实就是说商汤起家的地盘非常小。
灭夏的过程中, 亲自干掉了一批夏朝属国, 这部分在重新划分, 那就是商朝的实控范围。
夏朝覆灭以后, 商朝的实际控制范围也仅限于河南北部一带, 只不过此时大家看到商汤最牛,于是表示臣服, 但这种关系其实比较松散,碰到商朝日子过的不好的时候, 或者其他诸侯收成不错的时候, 就总有人想重新洗牌。
一个一直在四处打仗又存活了近五百年的王朝,其影响力自然不会只局限于方圆百里。
所以,商朝的国土,是后来历代商王通过不断的战争一步步打下来并消化巩固的。
到西周时期, 华夏内部基本被消化掉, 只剩下外围的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单单从这份泼天功劳来看, 商王朝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巩固, 都是史无前例的。
以上就是孰知商朝的特征和历史?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孰知商朝的特征和历史?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