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的理想主义和刘备的现实主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人生理想方面。诸葛亮的人生理想非常坚定而单纯,那就是"兴复汉室,恢复中原",在三国初期,抱有这种完美主义理想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孙坚、刘备、袁绍等等,但时过境迁,绝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原有理想,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嘛,但诸葛亮始终"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相比较而言,刘备的人生理想就非常的现实主义了,先是在天下大乱时"欲伸大义于天下",后又在群雄割据时"愿得一立足之地",到后来曹操称魏王时又急不可待的自立为"汉中王",最后在曹丕称帝后更是迅速自封为蜀汉"昭烈皇帝",可见,刘备的人生目标始终是与时俱进的,始终时建立在最新时势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用人方面。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讲究理想主义,标准很高,眼里容不得沙子,考察干部必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缺一样也不舒服。所以,他在长沙要坚决杀魏延,所以,他与关张二人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所以,马谡成了三国时期因军令状而死的唯一的人,所以,刘备死后的蜀汉,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嘛。而刘备呢,在用人方面则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因此,魏延弑主献城,刘备不杀他而继续重用他,因此,法正卖主求荣,刘备继续重用他,并用其计谋拿下汉中,甚至连吕布这样的小人,刘备都一度给予了极大的包容,正因如此,刘备的队伍才越来越大,其事业才越来越红火!
第三,用兵方面。诸葛亮的用兵稳字当头,凡事要依计划预案行事,行稳致远,从不弄险,处处透漏着完美主义的影子,本来有可能两三步趟过去的小河,诸葛亮一定要把桥架起来再走过去。因此,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断然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方案,理由是惧怕冒险,因此,在第四次北伐形势大好时,诸葛亮因刘禅的一纸诏书便匆匆班师,理由是为人臣者不能违抗皇帝刘禅的旨意。而刘备呢,在用兵方面,虽缺乏诸葛亮的谨慎细致,却常常能发动他人意想不到的特别军事行动,比如,刘备立足川地后,立即准备攻取汉中,诸葛亮坚决反对,理由是还不足以抗衡曹操,结果刘备偏偏就打了汉中,偏偏还打赢了,比如,刘备称帝后的第一次用兵,就是果断伐吴,不光诸葛亮赵云对此大吃一惊,就连孙权都懵圈了,以至于东吴在战事前期因准备不足而节节败退。
总体而言,在三国这个特殊的时代,刘备的"现实主义"是要胜过诸葛亮的"理想主义"的,正因如此,他才能最终成为雄踞一方的昭烈皇帝。但是,终刘备一生来看,成也"现实主义",败也"现实主义",正因其始终缺乏诸葛亮那样的缜密规划和谨慎作风,在前期面对吕布、曹操时才会输的找不到北,在夷陵之战这样的国运之战中才会输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