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幽云十六州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幽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进而直接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云十六州足足被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
所谓幽(燕)云十六州,主要指的便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因而一直都是中原政权东北方向的重要防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曾沿北部边疆修建了一道绵延万里的长城。此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杀伐征战,便主要围绕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展开,虽然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也曾杀入大草原乃至漠北,但由于无法对广袤草原实行有效统治,长城便成为了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地处燕山山脉南北的幽云十六州,便正好处于中原王朝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而长城的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也全部处于这一带。
幽云十六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要防线,一旦有失,北部边防将从此无险可守,游牧民族的铁骑将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失败之后,面对契丹的威胁,在丞相吕夷简的建议下,不得不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修筑大名府,构筑内部防线防止契丹南下。当然,最终的事实证明,这道防线同样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线牢固。
再如明朝末年,当后金攻占漠南蒙古之后,再度威胁明朝北部边疆,之后山海关虽然仍是牢不可破,但后金却在崇祯二年(1629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之间,先后六次绕道蒙古攻破幽燕之地的长城防线,进而驰骋于华北平原,甚至一度杀至山东地区。
如上所述,正因为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作用,使得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收复幽云十六州则成为每一个汉人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而达成这个理想,则足足用去了四百余年时间。
从后晋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收复,汉人为此奋斗长达四百余年
自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之后,幽云十六州先被桀燕和晋王李克用(李存勖)分别占据,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进而灭后梁、建后唐,燕云十六州这才全部由后唐占据。
当后唐皇位传至李嗣源手中后,石敬瑭因多次救过李嗣源的性命,并且拥立其为帝,因而深受其重用,并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珂与继位为帝的李从厚发生火并,石敬瑭又拥立李从珂为帝。然而,李从珂即位后仍将石敬瑭视为最大威胁,之后双方矛盾激化,石敬瑭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逐领兵从雁门关南下大败后唐军。
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灭后唐、建后晋,遂于938年依约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并对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辽朝)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
石敬瑭去世之后,石重贵继位,结果因不肯向契丹称臣而惨遭灭国。后晋灭亡之后,刘知远建立后汉,却根本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始终被契丹(辽国)占据。直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虽然最终因病未能全部收复幽云十六州,却也收回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此后辽国占据的其实只有燕云十四州。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也曾尝试收复燕云地区,其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广积钱粮或赎回失地,或组建军队收复失地。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两次伐辽,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宋朝再也无力收复幽燕之地。
到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之后,金国归还燕云十四州,北宋甚至为此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国灭辽之后也曾于1123年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归还北宋,但在阿骨打死后金国便又反悔,重新于1125年攻占幽燕之地,并于次年大举南下攻灭北宋,幽燕之地遂又落入金国手中。
之后蒙古崛起,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河北,幽云十六州又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并于1279年剿灭南宋残余势力,就此统一全国,元朝就此开启了统治中原的一百多年岁月。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十六州这才重新回到汉人手中,而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足足过去了4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