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圣明,晚年昏庸,真实的李世民是在做政治秀,还是没憋住

文化 2023-09-20 21:46:01 知道百科

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被封号为唐太宗,被誉为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然而,在探究李世民一生政治表现时,人们常常感到困惑。早年的李世民英明果断,善于谋划和治理国家,而晚年却逐渐显现出疲态和昏庸之态。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李世民是在政治秀中表演,还是真正未能控制住自己的政治理念?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在中国帝王当中,李世民被被认为是一代圣明君主,尤其是各类民间传说当中,把他比喻成为真龙天子。比如《虬髯客传》中,虬髯客见到李世民就认定他气宇不凡,于是带了一个道士来太原鉴定一下,这道士见了李世民之后,出门就对虬髯客说,这个世界不是你的。然后虬髯客把家业都给了李靖和红拂女,然后自己去了日本,在那里称帝称王。

李世民

早年圣明的李世民

在隋末群雄争霸的年代,16岁的李世民便怂恿自己的父亲李渊乘机称帝。到了24时时候他已经能够巩固朝政,削平各地群雄,为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在位的23年当中,无论是唐朝的法制制度,还是思想体系的建设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他提出的“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大法,不可因私废法。”在那个崇尚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能够以身作则,以仁义,刑法来治理国家,非常少见。

公元637年,唐太宗颁布了《贞观律》,与前朝的法令相比,减少了大量的死刑,流放等条款,而且还用劳役的方式替代了死刑,对于谋反等罪名,也缩小了诛杀的范围。李世民在体恤民情方面也做得相当好,比如李世民看到《明堂针灸图》上人的背部有很多穴位,如果廷杖打到背部,可能让人致死,之后颁布法令,不允许廷杖或者鞭刑的时候,打击犯人的背部,只能让大腿或者臀部受刑。

而且还对当时的杖刑有次数上限制,拷问犯人不得超过3次,而且不能超过200杖,每次杖刑要相差20天以上。如果与宋朝相比,这些刑法还是非常残忍的,但是如果与明朝相比,无疑还是有进步的。而且唐太宗对死刑也是非常谨慎的,比如瀛州刺史卢祖尚,以自己有病为借口,拒绝接受交州都督的职务,后来太宗派官员去劝导他,还是不接受,于是太宗命人把他给斩了,后来太宗也十分后悔。朱元璋也曾经杀了不合作的姚叔润、王谔,末了还补上一句“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他认为任何不为我所用的都必有异心,应当诛杀全家,对自己的残忍没有任何愧疚之意。

朱元璋

贞观五年,也就是公元631年,大理寺丞张蕴古,奏报太宗有一个犯人虽然妖言惑众,但是他是一个疯子,不应该定死罪,最后太宗恩准了,但是随后被太宗发现,张蕴古居然和这个犯人一起下棋,十分生气,于是把张蕴古给斩了。

后来太宗就对下面的大臣说:“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不替我分担事务,什么事都不谏诤,张蕴古虽然有罪,但是按照唐律不至于是死刑呀,我一怒之下斩了他,你们也没有一个站出来说话,主管司法的官员也不复奏,你们都尽责了吗?”之后太宗就决定,凡是判死刑的,都要“五复奏”,需要奏请五次,在行刑前两天奏请一次,在处决当天再奏请三次,以防止有冤案。

虽然以我们现在眼光看,这些刑法还是很残忍的,但是相对于隋朝已经有很大的进步。隋朝也设置了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核和执行,其中内史省后来又改为中书省。三省又下设六部,共同负责朝廷的日常行政。但是没有设置丞相这个职位,也就是说没有和皇帝相抗衡的职位。而且隋炀帝经常绕过司法机构,杀死和自己意见相左之人。比如隋炀帝杀死高颎、宇文弼和贺若弼等人,就刻意绕开正常的司法程序,诛杀他们一家老小。

隋炀帝

唐朝和隋朝一样实行三省分工,让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日常业务;中书省主要起草皇帝的诏书,以及相关法令制度的制定与变更等;门下省是一个复查机构,审查官员的各类公文,及时更正。和西方的权力制衡不同,这种行政审批制度完全依靠君主的自律与自觉。

李世民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让位于自己。因此希望用自己的政绩,封住天下人的口舌,毕竟将兄长以及四弟的全部子嗣都残忍地屠杀,是祖宗礼法所不容的。同时隋朝的灭亡也给李世民一个很好的警惕,李世民经常拿隋炀帝做反面教材,时刻提醒自己,隋炀帝独断专行,那么太宗就从谏如流。隋炀帝滥用民力,太宗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示自己爱民如子。

晚年昏庸的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这根弦绷紧也只有前十年,魏征曾经谈到太宗的时候就说:“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也就是说刚开始的三年,太宗担心他人不敢纳谏,因此引导大臣提出意见;三年以后,有人纳谏,太宗很高兴地采纳;但是十年之后,太宗已经不喜欢别人纳谏了,经常脸色很难看。

比如贞观初年,有一次与大臣商议之后怒气冲冲自言自语道:“有朝一日我要杀掉这老农夫!”,太后就问他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生气,太宗告诉皇后,原来是魏征在朝堂之上,大庭广众之下,揭发了太宗的错误,当太宗离开的时候,拉着他的袖子,不让他走,还要评理。之后太后就换了一身的朝服,庆贺太宗有不怕死的忠臣,实在是社稷之福。

到了贞观十五年,由于太宗已经不喜欢别人纳谏了,于是朝堂之上大臣都开始混日子了,而且太宗开始任意诛杀大臣,比如太宗刚刚打完朝鲜,身上起了脓包,侍中刘洎说:“疾势如此,圣躬可忧”,随后被人打了小报告,太宗也不经过司法会审直接让刘洎自尽。贞观二十年,宰相张亮因为在家养了500个义子,而且还与公孙常、程公颖等江湖术士走得比较近,因此太宗就认为他们有意谋反,把他们三个人推到西市斩首。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贞观十二年,太白星经常在白天出现,当时盛行一句谶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太宗对此深信不疑,有一次在宫廷之上,让所有的武将行酒令,然后说出自己的乳名。李君羡为开国的功臣,任左武卫将军,封武安郡公,他的乳名叫五娘子,于是遭到了太宗的怀疑,随后以“妖人交通,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诛杀。

因此太宗早期的明君形象有多少是装出来的不得而知,贞观六年,太宗决定放400多个死囚回家一个月,这个举动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获得了无数的赞誉,且不说符不符合司法程序,为了实现这一场政治秀,需要多少保障不得而知。贞观十六年,有人揭发广州都督党仁弘,贪赃枉法,按照唐律应该处以死刑。太宗非常器重他,想免他的死刑,后来召集官员来说:“今朕欲赦党仁弘的死罪,是乱法,上负于天。因此朕将席宿于南郊三日,每日吃素,以谢罪于天。”于是太宗辟谷三天,这种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方式,很难说是明君的行为,还是一场政治秀。

太宗晚年逐渐变得骄奢淫逸,在贞观十年的时候,打猎的次数逐渐增加,而且喜欢去东都洛阳游玩,沿途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给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惜重金让人到西域购买各种名贵的马匹以及鹰隼等。

而且到了晚年大肆修建北阙、汤泉宫、玉华宫等,在洛阳修建洛阳宫、显仁宫、飞山宫等,另外还在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贞观十八年,太宗继续完成隋炀帝没有完成的事业,远征朝鲜,隋炀帝为了远征朝鲜,修建运河,穷兵黩武,把大好的隋朝江山给葬送了。虽然此时的朝鲜实力大不如前,但是也耗费巨大。

10万人的部队,付出了上万人的生命,而且战马大都战死,回师之后太宗也十分后悔,感慨如果魏征如果还活着,肯定不会让自己发动这场战争。但是随后贞观二十一年,又派小规模的军队攻打辽东,次年准备造大船再次征讨,由于病逝而未能成行。

战争期间赋税、徭役加重,而且引发了民变,太宗急忙调兵镇压。完全在复制隋炀帝的种种行为,而不是拿隋炀帝为镜子,当时宰相房玄龄对自己的儿子说:“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太宗东征的事情,已经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谏,而且劝谏之人都会处死。

晚年的唐太宗不但听不进劝谏,喜欢狩猎,而且还纵情于女色,他不但把自己弟弟李元吉妻子杨氏纳为侧室,而且在庐江王李瑗被杀之后,把他的嫔妃们一起纳入宫中。太宗晚年在后宫有128名皇后妃子,还要通过选美的方式,从民间挑选美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以才人的身份,进入后宫。谶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应验。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次年武则天为李君羡平冤昭雪,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

参考资料

《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纪》

以上就是早年圣明,晚年昏庸,真实的李世民是在做政治秀,还是没憋住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早年圣明,晚年昏庸,真实的李世民是在做政治秀,还是没憋住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