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自大禹治水成功,成为禹帝,传位于儿子启,开启夏朝,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时代,夏,商周为中国政治制度成型的时期,我们称之为王权时代。“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家天下”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许多与最高统治者皇帝沾亲带故的人得以跳过层层选拔直接进入权力中心。举例来说,古代许多皇帝的叔叔、舅舅以及岳父们便是仗着和皇帝的特殊关系权倾一时。不过,关于这一点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便是古代的帝王们往往重用舅舅而提防叔叔,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叔叔和舅舅看似都是和皇帝比较近的亲戚,但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这一区别是相当重要的。在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被广泛和长期使用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规定皇帝应当优先传位于嫡长子,而非叔伯、兄弟,或其他子侄。然而,历朝历代皇室内部针对皇权进行的斗争依然是屡见不鲜。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爆发过许多次的夺嫡、夺权争斗,为了九五至尊的宝座,即使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往往也会撕破脸皮。举例来说,唐朝初年功勋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已经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被立为太子的大哥李建成和其支持者四弟李元吉统统除掉,甚至还把他们的儿子也尽数赐死,从而彻底扫清了后患。
到了明朝,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尽管与太子朱高炽同父同母,但却为了皇位多次暗中使用阴谋。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仍然怙恶不悛,还为了推翻侄子而起兵造反,最终兵败被捕,又因为在狱中冒犯前来探视的朱瞻基被直接烤死,几个儿子也尽数被杀。对于这种一心图谋皇权的“叔叔”,皇帝当然不可能不防。
其实相比于朱高煦仓促举兵反被侄子诛杀,更为典型且具有警示意义的例子正是他的父亲明成祖朱棣。当初,为了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走皇位,他曾经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直接率兵攻入南京。毫无疑问,这便是叔叔对皇帝威胁的最直接体现。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弟弟赵光义时大臣们并不怎么抵触,正是因为二人血脉相连。
对皇帝来说,所谓的叔叔正因为都是父亲的兄弟,与自己同样流着皇室的血脉,才并不能完全信任。如果不对皇叔们多加提防,难保他们日后会不会暗中筹集兵马、勾结各方势力,然后威胁到皇位。早在汉朝初年,高祖刘邦就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以避免夺权争斗,然而,即使到了藩王无诏不得随意进京的明朝,来自叔叔的压力依然让历代皇帝殚精竭虑,或者这从某方面来说也算是“家贼难防”吧。
至于舅舅,乃是母亲的兄弟。在古代后宫中,往往是“母凭子贵”,也就是说嫔妃们要靠生下皇子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否则基本就只能在深宫当中忍受孤寂,或是干脆为皇帝殉葬。在这种环境下,皇子基本上都是深受母亲的宠爱,而作为母方亲属的舅舅们也对自己为何能够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心知肚明,因此不会轻易动歪念头。
历史上,太后专权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像汉朝有吕后、邓太后擅政、唐朝有武后专权、宋朝有女主刘娥、高太后,清朝有慈禧太后等等。吕后掌权时汉惠帝十六岁,她曾经为自己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封侯,还因为大肆提拔吕氏族人导致了后世所称的“诸吕之乱”。东汉邓太后掌权时汉安帝十三岁,她临朝称制十六年,其间她的兄长邓骘官居大将军,一度掌控着朝政。
武则天成为太后时唐中宗二十八岁,这时她的两个哥哥都已经去世,因此她只是将其追封为梁王、魏王,主要重用的还是以侄子武三思、武承嗣为首的“娘家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光绪帝还不到四岁,她的三个弟弟都在其掌权后爵至三等承恩公,但几乎没有什么作为。
综合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般皇帝的舅舅想要发迹都是借助太后的权势,而太后获得权势则往往是在皇帝年幼或弱势的背景下。如此一来,皇帝根本就无力对母亲、舅舅进行提防,基本只能是随波逐流、勉强自保。相对应的,只要能够不被太后处处掣肘,皇帝基本也就不必担心来自舅舅的压力了。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皇帝的叔叔仍然是皇室内部成员,且往往作为藩王拥有自己的势力。因此,这些皇叔们多少对皇帝会有一定的威胁。至于皇帝的舅舅,则基本是仰仗太后的权势才能获得一时的地位,他们名义上仍是外人,很难得到朝野内外的支持,也往往会随着太后失权而远离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