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戊戌变法遇上明治维新:历史的交汇点

文化 2023-11-12 11:05:02 知道百科

当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相遇,两个看似相距遥远的历史事件却在时间的长河中交汇在一起。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末年的一场重大政治改革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而明治维新则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场彻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奠定了日本迈向现代化的基础。这两个历史事件虽然背景和目标不同,却都体现了东亚国家在面临外来冲击和内外问题压力下,寻求自我革新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将探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历史交汇点的意义和相互影响。

文|笑春风

当戊戌变法遭遇明治维新

今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又是明治维新150周年,按理说,周年纪念应该是少不了的。可是,如果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中国反应平淡,而日本同往年相比,纪念规模等方面也有消退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前不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启微品牌出了本新书,叫做“未完的明治维新”,作者是日本教授坂野润治先生。让我好奇的是,一个日本人,为什么会把这样一场带领自己民族走向富强的政治运动称作是“未完成”呢?原因就在于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治国理念,从“征韩论”到殖产兴业,可谓应有尽有,可他们却都未考虑到纳税人(农民)的力量。换句话说,在坂野看来,明治维新只是一场发生在社会顶层的权力之争,而对中下层社会的影响却极为有限。

明治维新的作用大小,尚难有一定论,但是,无独有偶,30年之后,清帝国内部同样进行着一场类似的内部政治结构调整。激进的改革派试图效法邻邦日本振兴旁落的皇权,结果遭遇挫折。主要参与者不是逃亡海外,就是被押往菜市口处斩,两国变革力量的兴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让人感到惊愕。此时,笔者心里突然萌生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假使让戊戌变法遭遇明治维新,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事实上,两个政治事件,还真有“撞车”的一面,这又从何说起?

首先,要想叙述这样一场遭遇,咱们有必要谈谈甲午战争结束后的清朝政局。北洋舰队覆亡后,李鸿章受命前往日本马关签订了谈和条约。回到国内后,李随即受到了朝野内外的联合抨击,迫于舆论压力,李鸿章被迫下野,而就在此时,总理衙门的创始者——恭亲王奕訢亦受到病痛的折磨。曾经致力于中兴事业的精英所剩无几,清王朝这艘大船,又将驶向何方?

就在清廷内部茫然无措的时候,李鸿章“联俄制日”想法的提出,却一度引起了不少人的侧目。是啊,大清既然没法在朝鲜和辽东挡住日本扩张的势头,那为什么不把俄国人引进来,搞一出“以夷制夷”呢?

李看似胜券在握,不过,他的这一策略并没有为自己挽回在政坛的颜面,相反,俄国人打心眼里瞧不起清朝政府,而仅仅是将其视为他们在东北亚协调与其他列强关系的一颗棋子。当德国殖民军在山东登陆时,李鸿章多次请求俄国干涉,但换来的却是俄人作壁上观。

此时此刻,李终于明白,自己又一次被出卖了,朝野骂声再起。李鸿章外交的失败让他声望骤跌,也向几乎所有掌权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层引入新鲜血液,已是刻不容缓。

就这样,在制衡日本扩张的大背景下,改革运动呼之而出,康有为登场了。

康有为本是广东的一个底层知识分子,他的身上有着儒家救世济民的责任感,但也充斥着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愤世嫉俗的怨念。他对西方的认识多是通过租界或报刊等获得的,但即便如此,也让他颇感到震惊,而就在这个时候,甲午战争中日本胜利消息的传来,更刷新了他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认识。

当他通过科举进入六部任职以后,他就把自己所见所闻撰文向光绪皇帝陈述,终于,康得到了光绪的注意,他的品级达到了四品。而得到赏识的康有为本人,立刻把得意门生梁启超拉来辅佐自己,一同践行改革大计,戊戌变法拉开了帷幕。而就在此时,日本也正密切注意着变法派的一举一动。

日本的领导层对改革运动怀有一种自然的同情与敬畏,19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国会与政府中,不少人都有过参与明治维新的经历。例如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两位首相,都曾是这场改革运动的决策要人。而在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中,他们再度活跃于其中,成为了连接两场改革运动的枢纽。

先说伊藤博文,伊藤曾是日本政治思想家吉田松阴的门生,是吉田松阴的讲学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并促使他前往西方游学,拓宽了眼界,也增长了阅历。康有为组织变法时,伊藤刚好离开首相位,长期的党争让他厌倦,为此,他决定以个人名义访问清朝,并与张之洞和李鸿章等相叙。

康有为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因为伊藤富有政治经验,又是清日两国都敬畏的重量级人物,如果自己的变法事业能请到他来助阵,那真是事半功倍了。为此,他一面向光绪帝陈说其间利害,一面安排他们的见面。

康太理想化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变法,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的不满,考试原来考八股,他建议废除而改行策论,引得士人议论纷纷,而他建议裁撤闲置衙门的举措,更让他成为不少朝廷官员的眼中钉。

这些人将此事报告给慈禧,慈禧将信将疑,而就在这个敏感时刻,康又要把伊藤招入皇宫与光绪相见,他的这些行为是逃不过慈禧眼睛的,而康想当然的决定,自然也引起了慈禧的警惕。

不过,这次会面并没有给光绪带来多少惊喜。曾经的维新改革急先锋,并没有热血沸腾的陈词,而是从始至终与具体改革内容的探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伊藤这么做有他的道理,或许他深谙清廷内部的权力结构,知道轻言改革不仅不能有利于变法,反而会激化帝后之间的矛盾,所以表现冷淡也就不难理解了。

伊藤的入见,使得本非同一时空的两场改革运动,阴差阳错的走到了一起。只是,这场相遇并没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反而变成了擦肩而过。

可慈禧和她的亲信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对伊藤的历史背景了如指掌,一个支持慈禧的朝廷御史甚至向她表示,康有为等这次就是要利用伊藤来达到操纵帝国政治走向的目的。

如果伊藤能够与光绪再度会面,明治维新的余热也许会在戊戌变法上发挥出作用,可是,康有为已经等不及了,眼看大部分朝臣不配合变法,他简单的将其归为是慈禧在暗中破坏。为此,康不顾光绪反对,假托其名义拉拢袁世凯和他的新军,欲将西太后置于死地,结果反被袁出卖,变法力量几乎被一网打尽。光绪也因此成为了慈禧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需要多提一句的是,慈禧除掉光绪的心思,很快为列强所知晓。英日等国强烈反对,这又激怒了慈禧。热衷权力的西太后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到世纪交替之际,她竟决定借助义和团来打击在华的外国势力,结果招来了八国联军,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就在袁还未告密的时候,慈禧已经对“圣人为”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耐烦,他向光绪施压,要求将其驱逐。康在光绪遭难的前夜,得以侥幸逃出京城,后来,在英国和日本外交人员的帮助下,康又从香港去了日本。

至于康的重要支持者梁启超,也没有坐以待毙,当9月21日当天荣禄领兵搜捕变法派成员时,梁便前往日本大使馆请求政治庇护。日本代理领事林权助十分同情变法运动,立刻倾力相助,帮助他从天津离开,后因盘查甚严,又转使其登上了日舰大岛号。康梁的平安脱险,日本方面功不可没,而这,也勉强可理解作明治维新送给戊戌变法迟到的见面礼吧(未完待续)

以上就是当戊戌变法遇上明治维新:历史的交汇点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当戊戌变法遇上明治维新:历史的交汇点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