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明明已经攻下北京城,为何突然战败并被迫逃亡?

文化 2023-12-05 08:49:01 知道百科

在明末乱世的背景下,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举世震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势力却在攻下京城后迅速溃败。为何这位凭借群雄之势攻破敌阵的革命烈士,却在逐鹿中原的道路上屡遭失败与挫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李自成内外因素交织造成的冲突,有人则认为是他过于急功近利。无论原因如何,李自成的战败与逃亡成为历史上一道引人深思的谜题。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李自成入城。同日,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大明灭亡。

李自成虽然进入了北京城,但留给他消化战果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在李自成入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清就席卷了整个中原。

李自成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瓦解大明剩余战力。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招揽吴三桂,可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打定主意要跟着大清混,所以对李自成始终是爱搭不理。最终,双方展开激烈厮杀。

就在李自成与吴三桂激战的时候,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赶到,与吴三桂联手击溃了李自成。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城称帝,斩杀吴三桂家眷;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弃守北京城,逃往西安。

李自成为什么表现得这么差?一个原因是李自成打不过大清与吴三桂的联军;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城是故明的主场,周围没有哪个势力与李自成友善,所以李自成并没有出全力。

在与大清和吴三桂联军激战的过程中,李自成还要防范左良玉的突袭,所以在荆襄地区预留了十万人左右的军队。除此之外,李自成几乎是一步一防,在北京城附近并没有太多兵力。

左良玉虽然没有出兵攻打李自成,但他对李自成的牵制力却强得惊人。其他不如左良玉的军事集团,同样也在不断分散李自成的注意力。

而大清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多尔衮已经与吴三桂联手,吴三桂甚至亲自充当大清的先头部队,想抢先一步收拾李自成,混到一些功劳和筹码。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自成根本放不开手脚,于是只能匆忙放弃北京城,回到自己的老巢休养生息,以图再战。

对于这件事,我们不应该嘲笑李自成水平差,更不应该嘲笑李自成胆量小。换位思考一番,如果大清也要像李自成这样一步一岗地布防,那么多尔衮在跟李自成直接交手时,自然也要小心万分。

如果故明势力采取中立态度,那么无论是多尔衮还是李自成,必然会小心翼翼地防范周围,避免在战争激烈的时候,被身边的渔翁占了便宜。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多尔衮和李自成不防范周边而大打出手,李自成也很难取胜。因为与大清相比,大顺实在是差得太多了。

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他们在长城以北相关地区的影响力早已是根深蒂固。依托于这样一块稳固的大后方,大清自然敢于把军事主力投入到距离不算太远的北京战场。

而李自成呢?一年多以前他都还只是流寇,也就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才开始慢慢筹建根据地,在这一带的统治基础极为薄弱。

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面对信心满满的多尔衮,肯定也不敢把自己的筹码全部拿出来豪赌,因为他没有底气。

我们还必须正视一个问题:故明实力派对于李自成普遍采取敌视态度,这才给了大清可乘之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了李自成被打得一败再败、一退再退。

在吴三桂放大清入关的时候,故明实力派的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民族意识。最具代表性的史可法等人,更是没完没了地高呼“联虏灭寇”。

如果李自成胆敢与多尔衮豪赌一把,那么故明实力派就会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或许不敢出兵帮助多尔衮攻打李自成,但肯定能有一万种方法,让李自成的后院失火。要知道,当时的李自成还在北京附近,地头蛇想给他找麻烦,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综上所述,李自成在一场大败之后立刻选择大举西撤,实在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实际上,早在大清入关之前,洪承畴就有过断言,李自成绝不敢在北京城附近与我军决战,我们现在应该尽快入关,用最果断的方式重创这一强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大清利益不受损。

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理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逆恶不得除,士卒无所获,亦大可惜也。今天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外,疾行而前。——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史书从成王败寇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李自成败了,所以提起李自成,总说他腐败、骄傲。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或许有教育意义,却绝不是一个真实的李自成所该有的形象。

李自成到底做了什么事,要遭受如此多的歧视呢?这要从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兴起历程开始说。

李自成是造反起家,对于这类人而言,游击战术是深入骨髓刻入灵魂的,不需要什么老师就能无师自通。

游击战术对于弱小一方而言,是保命的不二法宝,但对于官军来说,就是一帮完全无法沟通的异类。

当他们缺衣少吃的时候,自然会出来抢一把,要是官军能抓到他们的主力,就有机会重创他们。比较典型的就是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和孙传庭联手,直接把李自成打得钻进山里躲了起来。

到后来,李自成已经成了气候,当面与官军硬碰硬也丝毫不落下风,逐渐有了几分枭雄的气质。

可李自成似乎还没有适应这种转变,依然是一副流寇做派:走到哪抢到哪,走到哪杀到哪,完全没有什么改观。

这种人绝不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喜欢,也不可能赢得既得利益集团的真心拥护。

此时此刻,故明势力已经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权,张献忠依然控制着西南大部分地区,东北和中原地区则由大清掌控。

对于李自成而言,只有西北才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李自成当机立断,这个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不愧是枭雄,到手的北京城说舍就舍。

这时候想退,实在是有些晚了。在这个万事不顺的时候,不但既得利益集团不拥护他,就连他原本的手下也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

就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城的时候,大顺政权曾经控制的地区都纷纷开始“拨乱反正”。

于是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李自成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从一个有希望定鼎天下的枭雄,沦为一个影响力及其有限的地方割据势力。

李自成从进入北京城到风雨飘摇,只经过了一年时间。

很多人在分析李自成成败的时候,总喜欢从主观原因上找答案,似乎只要李自成脾气好一点,只要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争气一点,大顺政权就不至于这么快崩溃。毕竟他已经占据了北京城,似乎取代大明已是指日可待了。

可实际上,这种分析往往忽略了客观原因,重新落入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套路中。

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因为胜利者总是得民心的,失败者总是不得民心的,这是典型的以结果推过程,忽略了历史客观环境中的局限性。

以上就是李自成明明已经攻下北京城,为何突然战败并被迫逃亡?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李自成明明已经攻下北京城,为何突然战败并被迫逃亡?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