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声称汉字存在三大缺陷:繁琐、不清晰和难写。然而,事实上,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美学特点。其繁体字恰好展示了中华文化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而简化字则在提高学习效率和传播速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罗素的观点并不能全面地揭示汉字的真正魅力和价值。
(说历史的女人——第1151期)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它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上,起到了其他任何方式和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古代,汉字还曾是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但自上世纪以来,汉字也受到了不少中国甚至世界著名学者的质疑,认为它阻止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比如鲁迅先生就曾发表过类似观点。还有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他曾提出,相对于字母文字,汉字有3大缺陷。那么这3大缺陷具体都是指什么?真的是这样吗?事实证明,他全错了,为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世界哲学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的作者,英国人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1970年),不仅是著名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和政治学家,他还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于1950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素的观点往往被认为是很权威的,在上世纪初期,他在中国也曾有众多的拥趸者,比如梁启超和徐志摩等人。
1920年,罗素应梁启超先生邀请,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等地讲学。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接触社会,熟悉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一边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文献,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做了充分的了解和精辟的分析。1922年,罗素在英国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将他对中国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做了全面的论述。
这本书的主旨是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优劣,以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可能性。罗素称,不管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文化问题都是根本。他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有3个问题,即文字问题,儒学问题,科考问题。
今天咱们着重来看看罗素眼中的第一个问题,即汉字的问题。他把汉字定义为一种使用表意符号的文字。语言学上,一般称西洋字母文字为“音素文字”,汉字为“词符文字”,所以罗素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不过他认为,相对于世界多数国家的字母文字,中国的汉字有三大缺陷:
其一是,字符繁多,识读、书写都很困难,不像西文二十几个字母那样容易掌握;
其二是,汉字在字典、案卷、目录等等方面不易排序,更无法使用新式的莱诺排铸机;
其三是,无法准确记音,不便表达外来词,特别是专业名词和科技术语。
这三个果真是汉字的缺陷吗?咱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条。他说的是汉字的结构、构造问题,说汉字的字符太繁杂,导致书写和阅读的困难。是这样吗?这得对比来说。咱们就拿西方最典型的文字英语来做比吧。比起英语,汉字似乎更复杂一些,英语只有26个字母便能组成所有的文字。但是汉字并非那么繁杂的,其实基本笔划,比如点横竖撇捺提折等,也只有32种,32个符号就组成所有的汉字,这比英语其实没有复杂多少。
先说单字。比如“人”字,就撇、捺两划而已,而英语的“人”字要复杂得多,不管是“man”还是“people”都更加复杂。再说复合词。比如“早上”一词,仅有9划,而“morning”则有7个字母组成,而且一个字母并非只有一划,“m”就至少得划三下,“i”得划两下,哪个更容易写出来?地球人都知道。
就读音来说,“人”和“早上”读起来也并不比“people”和“morning”音节更多。而且,说这些汉字时,口型变化比英文小得多,也更省力。
再比如,“龙飞凤舞”一词,汉语仅27划,发4个音节;英语则是“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竟然有36个字母,发十几个音节。这岂不是汉字完爆英文吗?
当然,罗素来中国时,汉字还是繁体字,若按繁体字,“龍飛鳯舞”是要复杂些,但读音还是不变的。即便在字形上太繁杂,但谁说我们不会进行文字简化?在这一点上罗素还是短视的,他没有看到我们的文字改革的前景。相比之下,英文在字形上则几乎无法改革,“man”这个字,在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你别指望它会简化。这就限制了它的发展。事实证明,或者说,以今天的事实证明,罗素所谓的汉字第一个缺陷,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第二条。罗素说汉字用在字典、案卷、目录等方面不易排序,更无法使用新式的莱诺排铸机。是这样吗?其实我们早就有字典了,只是我们的字典中,字的排法跟字母文字不一样,并非不好排。现在的汉语字典至少有三种排法。即拼音、部首和四角号码排法。即便在上百年前,汉语拼音没有发明出来之时,汉字也可以靠部首和四角号码来编排的。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后,我们的字典功能更加强大,笔画检索法、拼音检索法、四角号码检索法和新部首检索法等等,一点也不比英语等文字差。
第二点,这里要说明一下,莱诺排铸机是19世界末,德裔美国人麦根塔勒发明的世界第一台机械排字机,它曾使西文排印技术大大领先于中文。因为当时,汉字在这个机器上无法排版。不过你得明白,中国的印刷术是曾经领先世界的。不久这个问题就给我们解决了,汉字照样可以用在打字机上。再后来,电脑出现,期初汉字无法输入电脑,因为电脑的键盘默认是英语字母。这曾一度让我们陷入困境。
但不久,我们也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是用汉语拼音来转换,汉字就顺利进入电脑;后来“汉字全息码”和“王码”(即五笔字型)发明以后,汉字的电脑输入更加快捷,再后来又有了激光照排法等,使汉字的电脑输入、打字等问题完全解决。这也是罗素始料不及吧,所以他所谓的汉字第二种缺陷也是不攻自破。
至于罗素所说的汉字的第三个缺陷,即不方便表达外来词,特别是专业名词和科技术语,这个更加不是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解决外来词汇。比如音译、意译和音译加意译。
音译的很直接,比如足球明星Messi,译为“梅西”;美国总统Abraham Lincoln,译为“亚伯拉罕·林肯”。意译的也好办,比如science译为“科学”;democracy译为“民主”,我们还可以把科学和民主说成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更绝的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比如vitamin意译是“维生素”,而音意结合则译为“维他命”;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chocolate译为“巧克力”等。
还有直接把外来词挪过来用的,比如“NBA”“WTO”等,我们来个简写,直接解决。所以对于外来词汇,汉语对付它们简直小菜一碟。这个罗素所谓的汉字缺陷也不是问题。
不过罗素当时提出汉字的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在当时,汉字在这三个方面,跟西方表音文字相比,是有一定缺陷的。所以当时中国的平民教育就不普及,这一点鲁迅先生也认识到了,他跟罗素一样,也曾一度认为汉字应该拼音化。
如今看来,罗素或者鲁迅当年的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不过在当时,罗素先生指出来汉字的问题,正是为了我们好,让我们反思,从而进行文字改革。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去改进,才能去发展。于是,我们有了汉语拼音的发明,有了简化字的推行,这给我们的平民化教育带来了福音。
其实罗素当时也指出了汉字的优点:即汉字字形的稳定性,从古到今,汉语口语变化很大,而汉字形体基本不变,因此古典作品今人仍能读懂;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言都不相同,往往不易沟通,但利用字形稳定的汉字,即解决了(至少在书面上)各地之间的交流,甚至日本等周边国家也使用汉字,用于书面交流。汉字的这种超时代、跨地域的功能,使中国文化得以保留、稳固和统一,并且沿承至今。
存在就是合理。汉字能存在数千年而不衰,本身就说明它很有魅力。所以,某种意义上,汉字不灭,则中国文化永存。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中国问题》《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以上就是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说汉字有三大缺陷,然而事实证明他的看法并不确切,为何?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说汉字有三大缺陷,然而事实证明他的看法并不确切,为何?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