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年的天下乱局中,“淮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最终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担负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重任。而在与蒙古统治者进行决战的过程中,朱元璋麾下的明军鲜有对手,唯一堪称构成威胁的,便是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的王保保。
这位被冠以汉人姓名的蒙古将领,在应对大举北伐的明军时,与明军将领徐达、常遇春等当世名将打得有来有回。正因如此,这位朱元璋口中的天下奇男子也被明朝军民视为“汉奸走狗”。然而,600年后出土的一方墓碑面世后,才知王保保已经含冤600年了。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元军名将,屡抗明军
据《元史》记载,后来成为元军名将的王保保是元末朝廷重臣察罕帖木儿的养子,凭借着养父在元朝中的显赫地位,自幼习得骑射的王保保顺理成章地成为察罕帖木儿帐下的大将之一。
元朝末年,以韩林儿、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残暴不仁的蒙古统治者,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身为朝廷重臣的察罕帖木儿奔赴在清剿农民起义军的前线,王保保也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不久后,屡次镇压农民起义的察罕帖木儿被刺客刺杀,王保保临危受命接过了养父的军权。王保保先是出兵剿灭了刺杀自己养父的主谋,而后率领麾下元军平定了山东各地的农民起义。
此时,朱元璋已经一统南方,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出兵北伐,谋求一举消灭北方的元朝政权。王保保因与另一位元军将领李思齐争夺地盘,没有及时救援,等到徐达已经攻克北京,元顺帝仓皇出逃时,王保保才率领元军前来救援。
然而,王保保虽然反应不够迅速,但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王保保很快发现机会,在韩店一带大败明军将领汤和,而后从居庸关杀往北京。所幸徐达、常遇春看出了王保保的意图,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扬言要攻打王保保的根据地太原,这才逼退了元军。
此后,王保保在太原与明军作战失利,不得已率领麾下元军出奔塞外,与已经流亡大漠的元顺帝一行人会合。由于明军已经入主中原,许多元军将领大都望风而降,只有王保保“拥兵塞上”不肯投降,还时不时入侵边塞,“西北边苦之”。
二、天下奇男,被指汉奸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冯胜、李文忠兵分三路出塞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明朝军民都认为此时的元军已经不堪一击,只有刘伯温劝谏朱元璋认为“保保未可轻也”。
果不其然,徐达率领的明军在岭北和林一带遭遇王保保的埋伏,明军惨败,“死者数万人”。朱元璋意识到了王保保的威胁,派遣已经投降的李思齐出塞劝降王保保。而王保保对于朱元璋的招揽不屑一顾,不仅严词拒绝,还胁迫李思齐自断一臂才放他离开。
朱元璋得知后,对王保保也不禁心生敬意。在一次宴会上,朱元璋询问群臣:谁是天下奇男子?大臣们都认为常遇春麾下亲兵不过万人,却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是“真奇男子”。然而,朱元璋则认为,常遇春自己能够“得而臣之”,而不愿意臣服他的王保保才是“奇男子”。
话虽如此,作为明军的劲敌,王保保更多地遭受了明朝军民的指责和贬低。人们认为他明明是汉人,却认贼作父成了元朝的大将,毫不愧疚地屠杀同胞,是个辱没祖宗的汉奸。明朝颁布的《谕中原檄》中就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来讽刺王保保。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王保保到底是不是汉人呢?他为何会成为元朝重臣的养子呢?这个疑问直到挖出了他生父的墓碑,才知道王保保原来含冤600年。
三、墓碑出土,澄清污名
1990年,洛阳的一座古墓被发现,而后进行了相关的考古工作。经过对出土的墓志铭进行研究,专家们证实墓主人正是王保保的生父赛因赤答忽。
墓志铭中详细地记录了王保保的生父赛因赤答忽的身世经历。原来,王保保的先祖出身于蒙古伯也台氏,因为跟随忽必烈南征最终定居河南。而王保保的生父则“配佛儿乃蛮氏”,生养了三个儿子,王保保是其幼子。
而元朝重臣察罕帖木儿论辈分是王保保的舅舅,因为膝下无子,视王保保如己子,“遂养于家”。也就是说,王保保的生父是蒙古人,养父其实是自己的舅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王保保都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而“王保保”只不过是他的汉人名字而已。
由此,在洛阳出土的这座墓碑终于验证了王保保的真实身份,也让人们了解到王保保虽然的确是元朝重臣的养子,却并不是什么“认贼作父”,反而是以外甥的身份继承舅舅的家业而已。
一座墓碑上的墓志铭交代了王保保的身世,也让我们得知原来这位元朝名将并非汉人,自然不存在所谓的汉奸问题,才让我们知道他已经被含冤600年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身为蒙古统治者的一份子,王保保并没有“认贼作父”,而是一个忠实的将领而已。
小结:
身为蒙古人的一份子,在元朝的统治已然日薄西山的情况下,王保保能够挺身而出,力求挽救危亡,又屡次与明军作战交锋,足以彰显他的军事才能和忠义性格。出土的墓碑也洗刷了原本对他认贼作父的指控。抛开成败不论,王保保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