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三十年的蜕变,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生活 2024-01-05 13:01:01 知道百科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素有“冰城”之称。三十年的发展蜕变,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演变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壮丽历程。早在一百多年前,哈尔滨只是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小渔村,与外界相对封闭。然而,随着俄罗斯移民的涌入和道路铁路的建设,哈尔滨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如今,哈尔滨以其独特的东方与欧洲风情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在这个引人注目的城市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建筑和风景,品尝到丰富多样的美食,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哈尔滨,一个发展迅猛、繁荣兴旺的国际大都市,正以其非凡的魅力赢得世人的瞩目。

说起旧中国的繁华都市,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海滩,虽然上海滩在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然而除了繁华的上海滩之外,在遥远的东北有一个早已成为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城市,这就是哈尔滨。

20年代浓浓的俄式风情车前花园

当时的哈尔滨地位有多重要呢?当时在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必须经过哈尔滨才可以发离中国本土;而哈尔滨有着全球34家外资银行在这里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金融中心有着直接的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左右全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

华俄道胜银行

除了金融中心地位以外,哈尔滨火车站还是亚洲最繁忙的客运火车站,前往欧陆各个城市的火车都需要转道哈尔滨,同时哈尔滨开始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以及中国第一座电影院,而且哈尔滨当时汇聚全球56个国家10万长住的侨民,1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建于1913马迭尔影剧院

不过哈尔滨的建设时间很短,在清末的时候哈尔滨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但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哈尔滨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哈尔滨的诞生

1896年,此时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年,清朝刚刚被日本打得失去了信心,一度想要联合俄国一起对付日本,不过当时的沙俄想的却是清朝的土地以及更多的白银,于是李鸿章再一次代表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在密约中有一条就是清朝允许沙俄在清朝东北修建铁路,这也是沙俄想要将势力伸向东北的开始。

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

当然沙俄并不是好心帮助清政府修建铁路,和其他列强一样,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铁路来霸占铁路沿线的领土主权,通过铁路进行资源和人口的掠夺,当然沙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必须绕开清政府有影响力的大城市,比如齐齐哈尔等,因此虽然还是渔村的哈尔滨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被沙俄选上,成为中东铁路的总埠。

中东铁路路线

1897年8月,中东铁路公司在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举行了开工典礼。

1898年6月,为了方便中东铁路的建设工作,中东铁路工程局由海参崴迁至哈尔滨田家烧锅(今哈尔滨香坊区),这也是首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的开始。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南边到达旅顺,西边达到满洲里,东边绥芬河,整体呈丁字形。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随后中东铁路工程局改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并且迁往秦家岗办公(今哈尔滨南岗区),并且在这里建设了一批为他们所需要的俱乐部、居住区等附属设施。

哈尔滨火车站

由于中东铁路的存在,哈尔滨地区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属于清朝管辖的傅家店地区(后改名傅家甸),另外一个就是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自治市,至于哈尔滨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是满语音译,有人说俄语音译,但不管如何,哈尔滨市这个名字就此出现。

1904年落成的哈尔滨火车站和站台

俄国人和犹太人的移民

由于中东铁路需要很多技术工人和专家,因此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吸引了众多俄国人前来居住,除了这些专家和技术工人以外,在沙俄的移民政策支持下,俄国的商人、农民、流亡贵族以及各种冒险家也纷纷来到哈尔滨居住,到了1903年中东铁路开始运营的时候,铁路沿线附近的俄国侨民已经达到了3万人。

1900建设铁路桥时的场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大量沙俄时代的旧贵族、商人以及被作为革命对象的军官和政府官员也纷纷携带家属到哈尔滨流亡避祸,同时一些律师、作家、艺术家等等也来到这里,这是俄国第二次大规模移民。

1920年末,因为西伯利亚地区连年的饥荒,大批上层人士和下层官兵以及各种俄国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哈尔滨,让哈尔滨地区的俄国人数量达到最高峰。

1900年的石头街道!

除了俄国人进来,一同前来居住的还有在俄国的犹太人,他们跟随筑路队一起涌入哈尔滨,截止到二战结束,在哈尔滨居住的犹太人达到2.5万人,也令哈尔滨成为有犹太人在东亚居住人数最多的城市。

傅家店的发展

傅家店是当时属于清政府管辖的区域,原本只是松花江边的一个沼泽地,因为环境变化,逐渐由沼泽变为土地,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大量的中国本土劳工前来铁路边上谋生,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位于哈尔滨旁边的傅家店,而傅家店当时也没有被划入中东铁路的附属地。

前来谋生的人络绎不绝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傅家店开始逐渐发展,各种店铺纷纷在这里开设了起来,由于是傅振基家开了第一家店,因此这里被称为傅家店,这些店铺为这些劳工提供服务,到了中东铁路开通后,傅家店作为哈尔滨附近的居住区域,无数商人前来这里做买卖谋生,形成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商业店铺,最终成为地域商业中心。

傅家甸街景

1905年,清政府正式开始对傅家店进行管辖,因为“店”这个字含义狭小,因此滨江厅知事何厚琦改“傅家店”为“傅家甸”,属于滨江厅。

何厚琦

民国时期,傅家甸更加火爆,由于人数太多,地域较小,傅家甸东边的地方开辟为新的市场,这也是后来的新市街,随后一大批店铺和工厂在这里落成,而傅家甸也成为络绎不绝的闹市区,直到1929年,滨江市成立,傅家甸正式成为滨江市辖区,这时候傅家甸还和哈尔滨没有太多的关系。

新市街

哈尔滨建城初期

国中之国的哈尔滨

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目的就是想要攫取中东铁路附近的利益,1903年就在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不久,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哈尔滨成立“哈尔滨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这个初级的自治机构。

哈尔滨市政议员庆祝大会请帖

随后沙俄更是一步一步地提高哈尔滨的自治地位,最终在1908年正式成立哈尔滨第一个城市管理机构公议会,从此哈尔滨长期成为俄国人统治的城市,是独立于清政府之外的国中之国,直到1926年哈尔滨市政权被收回才结束俄国人的统治,而从中东铁路开始修建算起,俄国人统治哈尔滨长达28年。

傅家甸生活聚居区

1932年,九一八后日军入侵哈尔滨,随后在1933年,将傅家甸所在的滨江市以及松浦市并入哈尔滨市,奠定了而今天哈尔滨城市的主要城区。

独特的哈尔滨城市建设

如今的哈尔滨留下很多各种风格的建筑,这些风格也是当年哈尔滨城市建设的缩影,因为大批俄国人的进入,他们修建了很多俄式的建筑,除了俄式建筑以外,哈尔滨还有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日式等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建筑,因而哈尔滨有着“东方小巴黎”的称号。

仿古典主义:索斯金故居(现土木建筑学会)

索斯金故居

文艺复兴式:梅耶洛维奇大楼(哈尔滨少年宫)

梅耶洛维奇大楼

仿巴洛克式:松浦洋行(现教育书店)

松浦洋行

哥特式:圣尼古拉大教堂

俄式:游艇俱乐部(现建筑艺术馆)

日式:哈尔滨弘报馆(现黑龙江日报社)

哈尔滨弘报馆

拜占庭式:索非亚教堂(现建筑艺术馆)

索非亚教堂

浓厚的俄式风情

20世纪初一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参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同时带来的还有他们的异域文化,其中俄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哈尔滨的商业、教育、建筑、工业等等都有着浓厚的俄式烙印,尤其是俄式音乐和建筑文化,让“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还有“音乐之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远眺哈尔滨

完整的教育体系

各类中小学

同时俄国人在这里生活,也为了他们后代,在哈尔滨兴建了一批中小学以及中科学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让俄侨的子女们都能接受良好和正规的教育,截止到1929年,哈尔滨有各类中小学100所,其中中学和职业教育学校46所、小学和幼稚园54所;除了俄国人的学校以外,一些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山东人也在这里修建了不少学校,其中山东商人集资创办的山东旅哈学校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成为如今的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哈尔滨普希金中学

兴建的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17年,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中东铁路无法从俄国国内得到技术人员,加上工人频繁罢工,因此中东铁路管理局急需各种工程技术人才,加上附近的俄侨子女也无法回到俄国进入大学深造,因此中东管理局决定在哈尔滨成立工业学校,这就是著名的哈工大前身——中俄工业学校,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正式开学,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张学良担任校理事会主席。

20世纪20年代校舍

哈工大上学的学生

中东铁路商务学校

中东铁路商务学校是1906年建设的学校,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的专业性学校,除了针对俄国人招生以外,对于中国学校也进行招生,专修商业经济,除了不少人才。

中东铁路商务学校

哈尔滨法政大学

哈尔滨法政大学是俄国内战中的产物,当时高尔察克溃败,很多大学老师来到哈尔滨,他们急需一份工作,因此在1920年3月1日成立有着完整现代教育体系的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专门学校成立,1922年正式更名为中俄哈尔滨法政大学,1929年改为公立,改名为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直到1937年6月1日正式关闭停办。

哈尔滨的生活

丰富的文化节日

随着哈尔滨的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和侨民都来这里居住,并且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节日,除了自己的民族节日以外,他们还部分国别的参加其他民族的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期间,其他民族的盂兰节、圣诞节、复活节、逾越节、古尔邦节等等,都是当时哈尔滨的节日盛事。

20年代哈尔滨江畔

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文化上,随着1905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无数的西餐、咖啡馆、酒吧等带有西方传统饮食的店铺纷纷在哈尔滨开店,最兴盛的时候哈尔滨有西餐厅一百多家,仅在中央大街两侧即有三十余家,极大的丰富了哈尔滨人的饮食生活。

香坊花园内观象台的西餐厅

而由于俄国人和哈尔滨人的不断接触,俄语不断在哈尔滨人流传开来,其中各种音译的外来语至今依旧使用着,比如列巴(大面包)、里道斯(秋林肠)、夹克(外套)、伏特加(俄国白酒)等等。

马迭尔西餐厅旧照

各种西餐厅广告

众多的商业店铺和繁荣的经济

要说当时哈尔滨著名的商业公司, 秋林公司肯定榜上有名,秋林公司是俄国的大型商业公司,后跟随中东铁路的建设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策划商业经营,尤其是秋林商业公司,一度成为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公司。

秋林商行

随着日俄战争结束,大批欧美商人也纷纷前来哈尔滨经商,一时间电影院、银行等一系列行业纷纷建立起来,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人的业余生活,哈尔滨啤酒也是在这个时候诞生,最巅峰的时候,哈尔滨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

秋林商行男装区

哈尔滨标志性的中央大街也是那时候建造的,1930年的中央大街两侧各种风格的建筑70多栋,各种洋行、旅馆、饭店、舞厅、影院、酒吧等等鳞次栉比,成为哈尔滨最具魅力和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其繁华程度和欧美大都市相比毫不逊色,成为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的辉煌,而1918年-1931年也是哈尔滨历史上“黄金哈埠”时代。同时哈尔滨也有多个第一。

繁华的中央大街

1902俄国摄影技术师考布切夫在哈尔滨建立中国第一座电影院,比慈禧第一次看电影还早两年。

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

1928年5月,哈尔滨火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20年代末,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

同时哈尔滨火车站也是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

早期的哈尔滨啤酒商标

俄国人的离开

虽然这是一座有俄国人前来兴起的城市,但是时过境迁,如今的哈尔滨已经几乎没有俄国人的居住了。

1932年,日军占领满洲里,扶持成立伪满,开始排挤在这里居住的俄罗斯人。

1935年3月23日,苏联人被迫卖出自己在中东铁路的权利后日本人开始驱逐俄罗斯人,大量俄罗斯人开始迁移到上海、天津以及中国南方地区,甚至要有前往美洲和非洲的,留下的则接受与日本的人的合作。

1945年9月2日,苏联代表在哈尔滨举行庆祝战胜日本的招待会,召集了城市内所有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但是宴会后却被押送到火车站,至今为止,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50年代中期,最后一批俄罗斯的移民离开哈尔滨,但还有900人没有离开,因为他们是在哈尔滨出生的俄罗斯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这里,并不想离开这里。

21世纪初有着6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只有10名垂垂老矣的俄罗斯人生活,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也已经70多岁了,如今估计哈尔滨已经没有俄罗斯人了。

建国后的哈尔滨

建国后的哈尔滨迎来了自己第二次辉煌时代,随着抗美援朝爆发,辽宁的25家工厂北迁到哈尔滨,一瞬间,哈尔滨成为新的工业重镇,而后面苏联大规模工业援助中有13项落户哈尔滨,工业成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哈尔滨工业填补了国内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荣誉的空白,这也让哈尔滨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称赞。

50年代初期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

如今的哈尔滨虽然已经没有往日那么辉煌,但是留下的异国风情的建筑在诉说着这座往日城市的繁华,漫步在哈尔滨的街头,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如今的哈尔滨

以上就是哈尔滨:三十年的蜕变,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哈尔滨:三十年的蜕变,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