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故事| 上海超市简史:一个对上海人太过重要的地方

财经 2024-04-21 08:39:02 知道百科

上海超市是上海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地方。它不仅是一家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物场所,更承载着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早的地摊小贩到如今的现代化连锁超市,上海超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见证了上海人的生活变迁和城市发展。在这里,人们除了购物,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城市的脉搏。上海超市的演变历程是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人情感记忆的一部分。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李欣欣 韩小妮

我们曾经写过“上海超市简史”和“上海便利店简史”。

今天,我们要专门写一家超市的简史。

因为,对于上海人来说,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1991年,上海拥有了第一家连锁超市——由联华开设的曲阳店。

曲阳是人口密集的工人新村。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的陈卫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刚搬过去的时候,周边的配套设施还没建设好。

要买油盐酱醋,她只好跑到四川路附近去。

所以,1991年9月21日,当营业面积近800平方米、经营商品达1400多种的联华超市曲阳店开业时,在周边居民当中引起了轰动。

“由于人实在太多,只好在门口拉起绳子维持秩序。晚上超过了营业时间,卷帘门也关不上。”曾在联华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孙明说。

“连续两个星期,客流天天爆满。”

上海第一家连锁超市——联华曲阳店开业时的火爆场面。

有意思的是,这家造成轰动的超市,是依照一盒片长仅十几分钟的录像带筹建起来的。

“当时没有现成的专业人员,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以借鉴,只有一盒香港屈臣氏超市的录像带,中间还夹带着许多广告。”

“筹备组就根据录像画面,依样画葫芦做了超市商品布局的设计。”

1992年,22岁的张静刚进入联华工作时,曾在曲阳店实习。

她发现,这家开在工人新村里的超市,不仅服务周边居民,还吸引了许多住在其他区域的市民过来“轧闹猛”。

1992年联华超市田林店开业时刊登的广告。

因为联华一炮而红,张静记得,自己前去应聘的时候,竞争异常激烈。

“一沓报名表统统被抢光了,我只好在一张白纸头上写下报名信息。”她回忆说。

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家门口除了有家联华超市,可能还有家华联超市。

两个品牌的名字如此相近,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以至于有人在知乎上提问:联华、华联、世纪联华是什么关系?

我们来缕一缕,首先是联华。“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1991年,由上海市内外联合贸易公司组建。

1998年,身穿蓝白色工作服的联华员工装卸新鲜蔬菜。

然后是华联。“华联超市公司”,1992年,由上海华联商厦(集团)公司组建。最早6家店,设在当时的南市、卢湾、黄浦等老城区。

所以说,两家上海本土的连锁超市品牌在诞生之时,分属于不同的国有大型商业集团。

很快,联华黄蓝相间的logo和华联绿白相间的logo便渗透到上海的大街小巷。

华联超市员工当年的工作服则是一件绿色马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联华和华联有沪上“标准超市”的老大老二之称,竞争相当火热。

199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华联超市公司工作的赵凌,当时就听前辈们说过双“联”交锋的经典案例——小南门的“鸡蛋大战”。

那是1996年11月2日,联华在中华路小南门地区开出一家连锁店。

距离联华南门店50米开外,就是华联超市南门店。两家“大佬”选择了鸡蛋来打“价格战”。

联华南门店开张第一天,市价每斤4.20元的鲜鸡蛋,只卖3.45元。当天就售出200箱。

第二天,华联不甘示弱,干脆降价至3.30,比市价足足便宜了1元。居民闻讯涌向了华联。

1997年联华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

双“联”竞争,得到实惠的是周边居民。大家这家走走,那家逛逛,“笑勿动”了。

在联华和华联不断壮大的同时,两家公司还分别发展了自己的大型卖场——世纪联华和华联吉买盛,并向长三角辐射。

让两家公司没想到的是,上海及周边城市出现了一些名为“世纪华联”的超市。借着“联华”、“华联”的知名度,玩起了“文字游戏”。

而这两个正牌的“欢喜冤家”则在竞争多年后走到了一起。2009年,联华华联全面合并,整合为新的百联超商板块。

2003年除夕,世纪联华大卖场人头攒动。

所以说,上海市民困惑多年的问题:联华和华联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案是:现在是一家人的关系。

今天,在上海人的生活里,联华依然是标超里的老大。

因为开了很多年,平时你可能不会特意想到它。可当手边正缺一两件油盐酱醋、生活日用时,它又往往是第一选择。

而门店里面的营业员更大多是上海阿姨爷叔,十几年没换过。

在上海的联华员工,平均年龄是42岁,平均工龄都在8-10年,其中70%以上是上海人。

这样的人员构成,是一些新兴公司难以想象的。

他们就像弄堂隔壁的“张家姆妈”、“张家爷叔”,对店里的各种优惠算得比你还清爽,还会教你后腿肉买回去加什么佐料、怎样烧最好吃。

联华超市的员工大都是上海的阿姨爷叔,充满生活经验。

张静现在是联华曹家渡区域的小区长。在此之前,她在曹家渡店当店长,好多附近的老客人会加她微信,在朋友圈点赞评论。

这家位于康定路上的曹家渡店,经过改建,是联华升级后的第一家生活鲜。

这附近既有三鑫花苑、达安花园这样的高档次新小区,也有不少商务楼。每天会迎来好几拨不同的客流。

清晨七八点,是门店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

脚步匆匆的白领径直取走一袋面包,再拿一盒新鲜牛奶,就是一顿美美的早餐。

在冷柜前,有几名爷叔,手扶眼镜,排开在冷柜前,专注地查看牛奶的价格、日期。

每天,店里都会有几样来自基地的特价蔬菜,不但新鲜水灵,价格比菜场还要便宜。

在联华的生鲜区,每天都有新鲜且实惠的特价蔬菜。

附近熟门熟路的阿姨会早早地来店里兜一圈,和认识多年的店员寒暄几句,掌握一下打折促销信息。

离开的时候,家里人一天的伙食,在阿姨手中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水果区,营业员阿姨会给客人介绍8424西瓜:“这是阿拉自产自销的8424,甜度老高噢,侬买回去一尝就有数了。”

要是你采购了满满一小推车的食品,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短发阿姨会立马迎上来,教你最省钱的购买方式,怎样加入会员,享手机扫码购“95折优惠”。

中午时分,身穿工作服、胸前挂着吊牌的白领们三三两两进店,买一罐韩国产的网红饮料,或者最新款的和路雪冰淇淋。

年轻人喜欢的进口食品和饮料,被放在醒目位置。

张静每次见到常来的上班族进店,都会和他们拉拉家常,推荐新到货的进口食品,或者性价比高的日用品。

还有的客人会叫住张静:“小张,我刚刚买好两包大米,等下侬帮我送到屋里厢去噢。”

“客人把阿拉当作老早弄堂口的烟纸店,信得过的。”张静说。

傍晚时分,附近下班的人们裹着夜风进店,为家人的晚餐带点包装蔬菜、新鲜水产回去。

包装整齐的半成品菜肴在冷柜里迎接着有些疲惫的下班族们。

蛋饺、青椒毛豆、油面筋塞肉……都是最家常的上海小菜,一盒盒切配整齐,买回去直接下锅炒一炒,就是一桌丰盛营养的晚餐。

这是联华“点亮梦想晚餐”主题活动的一部分。

今年5月,联华举办了“点亮梦想晚餐”主题活动。

整个5月,联华在各个平台上发起“点亮梦想晚餐”的话题,和消费者畅聊晚餐故事。

5月中旬,门店推荐的每日一菜是“虾仁烩豆腐”,剥得干干净净的大只虾仁和嫩豆腐装在一起。

旁边摆着教顾客做菜的牌子,上面写着烹饪方法,手把手教客人如何在几分钟里,烧出一盘清淡滑嫩、鲜甜弹牙的美味。

除了装配好的食材,店里还有温馨食谱教客人烹饪方法。

在联华生活鲜水产区,为顾客称鱼的爷叔一看就是卖鱼的行家。有年轻人不懂怎样做鱼,他也会详细地指导门道。

“鱼可以帮忙切片吗?”进来一位身穿西服的小伙子问道。

“这要具体看你买哪种鱼,黑鱼、青鱼是可以切片的,但有的海鱼刺多肉质嫩,就不大好弄了。你想吃带鱼的话,可以斩成块。”

水产区有多种新鲜水产,可供选择。

在联华,有大量像爷叔这样懂经的员工,像街坊邻居般亲切,又有满满的生活经验。

如今,超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联华依然有自己一批固定的“忠粉”。

“很多客人几乎天天都来。”张静说。

“有的阿姨甚至一天来几趟,买买东西聊聊天:‘阿拉孙子最欢喜吃你们这里的崇明健身鸡,今朝孙子过来了,我快点来买’。”

为了加强网上的互动,联华也有了自己的微信社群,营业员会将最新的促销信息发到群里,让客人第一时间掌握实惠。

但张静说,他们还是更加注重面对面的交流。

“在联华,哪怕是理货员,也会询问顾客需要什么,给客人推荐最实惠的商品。”

联华的员工最近换上了崭新的工作服。

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拉近,人情味也就出来了。

和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服务”相比,在联华,取代“你好”“欢迎光临”这类字眼的,是“小姑娘,今朝想买点啥菜?”“阿姐,今朝荔枝刚刚进货,有特价,老格算(合算)噢!”

这次疫情期间,很多人突然发现,联华的这种烟火气,给生活提供了硬气的保障。

“联华300多家门店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蔬菜水果比平日成倍地供应。”如今担任世纪联华营销总监的赵凌说。

灯火通明的超市,在夜晚给都市人带来一份温情。

在无人便利店、无人机送货的时代,总有某个时刻你会想要放下手机,走进灯火通明的超市,跟营业员阿姨聊上两句,体验一下买小菜逛货架的乐趣。

当你走出联华那一刻,薄薄的夜幕之下,背对着暖意四溢的门店,手拎着鼓鼓囊囊的购物袋时,每一件食材都在提醒你,在最平凡的一日三餐里,蕴含着“用心过好生活”的智慧与温情。

以上就是晨间故事| 上海超市简史:一个对上海人太过重要的地方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晨间故事| 上海超市简史:一个对上海人太过重要的地方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