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明远BOOK有约,学者杨斌带你聊钱塘江和马尔代夫的鸬鹚

财经 2024-04-29 14:07:01 知道百科

在《晓风·明远BOOK有约》中,学者杨斌带领我们一起探讨了钱塘江和马尔代夫的鸬鹚之谜。钱塘江作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江河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奇故事;而马尔代夫则以其绚丽多彩的海岛风光和神秘的鸬鹚文化而闻名于世。在杨斌的引领下,我们将深入探索这两个地方的鸬鹚之谜。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长久以来,中国的历史都被表述为大陆的历史。然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2000年海洋交流史,都证明古代中国是毋庸置疑的海洋大国。尽管近代以来关于海洋的叙述式微,但随着考古发现与海洋史学的发展,我们又得以从一艘艘浮出水面的沉船、一件件跨越海洋的物品、一幕幕海上往事、一段段海上流言中,探寻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历史学者杨斌在新作《人海之间》中跨越备受瞩目的东海、南海,将叙述重心放到印度洋上,探寻从两汉至明清两千余年中国与印度洋世界密切交往的传奇历史。以船、物、事、人四重视角,讲述古代中国两千年来被尘封的海洋史记忆。

书中既有考古中发现的古船和古代珍奇,譬如泉州一号、龙涎香、海贝,也有各种文献记录中的海上传奇: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马尔代夫,传说中的女儿国,张爱玲未写就的海洋故事,钱塘江上的鸬鹚及神奇的捕鱼方式……

4月6日(周六)19:00-21:00,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将携新书《人海之间》,做客晓风·明远BOOK,为读者朋友们讲述“海洋中国”的故事。

【嘉宾简介】

杨斌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奖获得者,师从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宁。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曾获2021年《新京报》年度图书推荐榜、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2023年单向街书店图书奖年度图书、2023年亚洲图书奖。

【新书简介】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杨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

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

当代学者通常把古代中国视为陆地国家,而本书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本书根据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试图构建过去发生但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

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这是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切入点。

【学者推荐】

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实底蕴,杨斌教授用简洁、轻松的文字,把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写成了本书所收的多篇文章。相信广大读者将会以愉悦的心情阅读此书,从中了解这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先前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一本好书就是要带着读者进入未知的领域,一位好的作者就是要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杨斌的这本《人海之间》,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抓住一些有趣的案例,把读者带入历史上的海洋亚洲,来讲述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船、物、人、事。

——荣新江(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精彩选摘】

“人海之间”的由来

这是一本关于海洋世界中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焦点在于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或者说海洋中国。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帝国,也就是农业帝国,粮食为其根本,长城是其象征。然而,古代中国和现在一样,东邻太平洋,南俯南海,海岸线长达三万二千多公里。因此,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海洋的角度来研究古代中国,将其视为海洋国家。作为海洋国家的古代中国和作为海洋强国的近代欧洲也常常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并用来分析近代中国的衰落(所谓东方的衰落)和近代欧洲的崛起(所谓西方的崛起)。这是一个大课题,并非本书的主旨。不过,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倒也不失为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切入点。

杨斌对海洋中国的兴趣,始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间。那时他的博士研究获得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Asian Research Institute)的写作资助(Dissertation Writing Fellowship)。这个研究资助的设立,目的就是为正在学术研究与生存双重压力下挣扎的博士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杨斌成为这个资助的第一个获得者,由此在新加坡待了八个多月。

那时,杨斌对海洋中国几无所知。在那里的大半年里,他开始学习海洋中国,特别是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交流往来。2004年8月博士论文答辩后,他马上奔赴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廉玛丽学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任教一年。当问杨斌想开一门什么新课的时候,他马上想到了“海洋中国”(Maritime China)这个题目,并在那里第一次边学边上了这门课。

当然,那时的杨斌,对于海洋中国而言依然是一个槛外之人。

2005年12月,杨斌受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任教,开始讲授“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这门课,也开始相对系统地学习这个领域。而后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张,他也把视角从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扩展为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洋的三角关系,把海洋中国扩张为海洋亚洲。特别是在研究海贝的过程中,他愈加意识到海洋亚洲的整体性以及它对了解亚非欧大陆以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海洋亚洲,如同海洋中国一样,不仅仅包括海域,还包括海岛、半岛、滨海地区乃至其辐射所至。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亚洲纠正了过去关于亚洲的界定和想象,将陆地视觉与海洋视觉结合起来,重新定义了亚洲。

2017年8月,杨斌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来到澳门大学,在这里完成了第二本英文专著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A Global History(Routledge,2019;中文版《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2021年1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并研究撰写了第三本英文书稿,后者是一本从宋元明时期中国与印度洋的互动来探求海洋中国与海洋亚洲的著作。

《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季风之北,彩云之南: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素》《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早在为《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一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杨斌就注意到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泉州一号”。泉州一号的船体残骸中发现了2000多枚海贝,这引起了他的高度兴趣。根据自己对海贝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杨斌马上意识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这艘南宋海船很可能是从东南亚尤其是三佛齐返航的论断,虽然谨慎但未免太过保守,因此,他向海洋史的前辈钱江老师讲述了印度洋这个可能性,钱江马上鼓励他写成文章投给《海交史研究》。于是杨斌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论文,随后很顺利地被《海交史研究》接受,并在2021年第一期发表。

这是杨斌关于海洋中国研究的一个比较重大的发现,所以他把这篇文章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被澎湃的编辑彭珊珊注意到。当时碰巧是泉州第二次申遗成功的时刻,彭珊珊邀请他将这篇关于泉州湾南宋海船的研究以科普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在为澎湃写了泉州一号的科普短文之后,杨斌又顺着第一篇提到的泉州一号里发现的龙涎香,写了第二篇。这时,彭女士提出,是否可以开一个海洋史专题,并征询本人意见。杨斌当然非常愿意,而且顺口就说,专栏不妨就称为“人海之间”。这便是这本随笔的由来。

摘选自《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序言:《我闻如是:海洋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就是晓风·明远BOOK有约,学者杨斌带你聊钱塘江和马尔代夫的鸬鹚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晓风·明远BOOK有约,学者杨斌带你聊钱塘江和马尔代夫的鸬鹚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