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是指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故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针对此类犯罪行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明确了对其的立案标准。
2.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需要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为假冒伪劣商品,二是制售行为必须具有牟利目的,三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构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
3. 具体来说,对于商品的伪劣程度的认定,主要根据商品的质量、成分、真伪等方面进行判断。相关部门会通过取证、检测、鉴定等手段,来确保对商品质量及真伪的准确判断。
4. 在制售行为中,如果涉嫌犯罪的人有明显的牟利目的,并且其制售的商品数量较大,或者利润较高,或者影响较广,那么就有可能成立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
5. 而对于社会危害程度的判断,则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综合考虑受害人人数、涉案金额、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如果制售伪劣商品的行为导致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或者对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造成重大影响,都会被认定为严重的社会危害。
综上所述,我国对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立案标准是:商品为假冒伪劣、制售行为具有牟利目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在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对犯罪嫌疑人立案追究刑事责任。